叠浪千峰出,当门百谷归
出处:《宿西台精舍》
明末清初 · 陈恭尹
无意成投宿,心知此地稀。
楼台衔石壁,灯火聚渔矶。
叠浪千峰出,当门百谷归。
一宵吟咏冷,多谢老僧衣。
楼台衔石壁,灯火聚渔矶。
叠浪千峰出,当门百谷归。
一宵吟咏冷,多谢老僧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宿西台精舍时所见之景,以及内心的感受。首句“无意成投宿”,透露出诗人并非刻意寻访,而是偶然间落脚于此,却意外地被此处的美景吸引。接着,“心知此地稀”一句,表达了对眼前独特景致的赞叹。
“楼台衔石壁,灯火聚渔矶。”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夜晚的西台精舍与周边环境的和谐交融。楼台与石壁相接,灯火在渔矶上聚集,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富有诗意的氛围。通过“衔”和“聚”这两个动词,诗人巧妙地将静态的景物赋予了动态感,使得画面更加鲜活。
“叠浪千峰出,当门百谷归。”这两句进一步扩展了视野,从局部的楼台、灯火转向更广阔的自然景观。叠浪涌动,仿佛千峰从水面中升起;百谷汇聚,似乎在门前归拢。这样的景象既壮观又富有韵律感,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和谐。
最后,“一宵吟咏冷,多谢老僧衣。”诗人在这宁静的夜晚,独自吟咏,感受着内心的清凉与宁静。他感谢老僧的衣物,或许是在表达对僧人生活态度的敬仰,或是对自己心灵净化的感慨。这一句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体验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夜色中西台精舍及其周围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而深沉,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