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不栖如有畏,烟云常近岂无情
出处:《宿凤亭》
宋 · 韦骧
碧梧千尺覆檐楹,宿凤何年被美名。
燕雀不栖如有畏,烟云常近岂无情。
林间日月于兹永,物外尘埃岂复生。
危坐忽惊年籥晚,漫吟嘉瑞乐升平。
燕雀不栖如有畏,烟云常近岂无情。
林间日月于兹永,物外尘埃岂复生。
危坐忽惊年籥晚,漫吟嘉瑞乐升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祥和的画面,通过“宿凤亭”的景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和谐生活的向往。首句“碧梧千尺覆檐楹”,以“碧梧”象征高洁与生机,其“千尺”之长,不仅描绘了梧桐树的高大,也隐喻了自然界的宏伟与壮丽。接着,“宿凤何年被美名”,借宿凤(凤凰)的传说,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与期待。
“燕雀不栖如有畏,烟云常近岂无情”两句,运用对比手法,燕雀与凤凰形成鲜明对照,前者虽常见却无尊贵之感,后者虽罕见却备受尊敬。烟云常伴,既是对自然景象的真实描绘,也是对某种超凡脱俗之美的隐喻。这两句诗通过对比与象征,表达了对纯洁与高尚品质的追求。
“林间日月于兹永,物外尘埃岂复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林间的日月永恒,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而“物外尘埃岂复生”则表达了对远离世俗纷扰、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这种对超越物质世界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最后,“危坐忽惊年籥晚,漫吟嘉瑞乐升平”两句,诗人独坐思考,突然意识到时光荏苒,不禁感慨。在这样的时刻,他选择吟诵美好的祝福,享受和平与繁荣带来的喜悦。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和谐与个人幸福的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具有浓郁的哲学意味和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