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中若继远公游,选胜何如选佛遍
出处:《赠西林上人》
清 · 查景
西林师住西林庵,在山不识庐山面。
昨持斋钵出山来,仿佛白莲社中见。
自言祝发从安国,玄奘世系生同县。
旋入延恩主法筵,重开灵境新禅院。
半偈语翻千佛场,瓣香缘结三生善。
当时知识尽名流,过去光阴如掣电。
为宏道愿舍丛林,桑下已辞三宿恋。
不招云侣不把茅,一瓢今挂杨街堰。
吾闻师言增太息,世出世间遇随变。
曾闻茎草化金身,会见淘沙得精饭。
槛外青山祇树深,门前流水经溪滟。
西林原不让东林,立地谁坚清净愿。
社中若继远公游,选胜何如选佛遍。
昨持斋钵出山来,仿佛白莲社中见。
自言祝发从安国,玄奘世系生同县。
旋入延恩主法筵,重开灵境新禅院。
半偈语翻千佛场,瓣香缘结三生善。
当时知识尽名流,过去光阴如掣电。
为宏道愿舍丛林,桑下已辞三宿恋。
不招云侣不把茅,一瓢今挂杨街堰。
吾闻师言增太息,世出世间遇随变。
曾闻茎草化金身,会见淘沙得精饭。
槛外青山祇树深,门前流水经溪滟。
西林原不让东林,立地谁坚清净愿。
社中若继远公游,选胜何如选佛遍。
鉴赏
这首清代查景的《赠西林上人》描绘了一位深居山中的僧人——西林师的形象。诗中通过描述西林师的来历和修行经历,展现了他与佛教名流的渊源以及对佛法的执着追求。
首句“在山不识庐山面”,暗示了西林师的隐逸生活,他身处山中,对外界人事并不熟悉。然而,“昨持斋钵出山来”则揭示了他的活动,他持斋钵下山,仿佛置身于白莲社这样的佛教团体,体现了他的修行实践。
“自言祝发从安国,玄奘世系生同县”点明了西林师的出身,他与唐代高僧玄奘有着同乡之谊,这增加了他的历史感和文化传承的意味。
“旋入延恩主法筵,重开灵境新禅院”描述了他在佛法传播上的贡献,主持法事,复兴禅院,显示出他的弘法热情和影响力。
“半偈语翻千佛场,瓣香缘结三生善”赞美了西林师的智慧和虔诚,他的教诲如同千佛场中的佛法,而他的修行则结下了深远的善缘。
“当时知识尽名流,过去光阴如掣电”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肯定了西林师在过去岁月中的成就。
“为宏道愿舍丛林,桑下已辞三宿恋”表明西林师为了弘扬佛法,甘愿放弃丛林生活的舒适,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牺牲精神。
最后两句“西林原不让东林,立地谁坚清净愿”将西林师与东林寺相提并论,赞扬他的清净心志,期待后继者能如远公般遍寻佛法。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位深具修行和智慧的僧人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西林上人的敬仰和对佛法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