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辱无过乞,忍能饿死不终日
出处:《乞士歌》
宋 · 吕南公
天下大辱无过乞,忍能饿死不终日。
空瓢曲杖行复嗟,高楹厚壁他人家。
风蓬蓬,雨锸锸,夜投野庙眠枯叶。
世上艰难有此时,强颜岂是相师法。
从来诟骂多言乞,僮客受之犹噎郁。
今日同行富者孙,末年祸福谁能必。
空瓢曲杖行复嗟,高楹厚壁他人家。
风蓬蓬,雨锸锸,夜投野庙眠枯叶。
世上艰难有此时,强颜岂是相师法。
从来诟骂多言乞,僮客受之犹噎郁。
今日同行富者孙,末年祸福谁能必。
鉴赏
这首诗《乞士歌》由宋代诗人吕南公创作,深刻揭示了社会中贫富悬殊、乞讨现象的悲哀与无奈。
诗开篇即以“天下大辱无过乞”点明主题,将乞讨视为一种耻辱,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接着,“忍能饿死不终日”一句,强调了乞讨者的坚韧与尊严,他们宁愿忍受饥饿,也不愿轻易接受施舍,体现了他们的自尊与坚持。
“空瓢曲杖行复嗟,高楹厚壁他人家”描绘了乞讨者的生活状态,他们手持空瓢和弯曲的拐杖,四处流浪,叹息着自己无法拥有温暖的居所,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人拥有舒适的生活环境。这种对比鲜明的描述,进一步凸显了社会阶层的差距。
“风蓬蓬,雨锸锸,夜投野庙眠枯叶”则通过自然界的风雨,以及乞讨者夜晚投宿于荒废庙宇的情景,展现了乞讨者生活的艰辛与困苦。他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天气,还要在无人问津的角落寻找栖身之所,甚至只能睡在枯叶之上,生活条件极其恶劣。
“世上艰难有此时,强颜岂是相师法”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批判,指出即使在如此艰难的时刻,乞讨者也保持着尊严,拒绝屈服,这并非应该效仿的行为,而是对社会不公的无声抗议。
最后,“从来诟骂多言乞,僮客受之犹噎郁。今日同行富者孙,末年祸福谁能必”总结了社会对乞讨者的态度,无论是被诟骂还是受到同情,都难以改变他们的处境。同时,诗人也暗示了命运的不确定性,即便是富有的后代,未来也可能面临未知的变故。
整首诗通过对乞讨者生活境遇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注与同情,同时也对社会不公提出了质疑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