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刀尝愿割,持斧竟称雄
操刀尝愿割,持斧竟称雄。
应敌兵初起,缘边虏欲空。
使车经陇月,征旆绕河风。
忽枉兼金讯,非徒秣马功。
气清蒲海曲,声满柏台中。
顾己尘华省,欣君震远戎。
明时独匪报,尝欲退微躬。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战争的壮观场景,通过对石室和金门守卫者的描写,展现了军中将士们英勇无畏、奋不顾身的情形。诗人以“石室先鸣者”开篇,指的是最早响起警报的人,他们如同晨钟夜鼓,提醒着边塞的守卫者准备战斗。而“金门待制同”,则是形容将领们在金光闪闪的大门前等待命令,与士兵们一同准备作战。
接下来的两句“操刀尝愿割,持斧竟称雄”更是直接描绘了士兵们手握武器,渴望战斗、展示勇猛的场景。这里的“愿”字表达了一种迫不及待的态度,而“竟”则突显出他们在战斗中所展现出的英勇。
诗人随后转向战争的情势:“应敌兵初起,缘边虏欲空。”这两句描绘了战争初期对抗的情形,以及对边境安全的担忧。这里的“虏”字指的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常常威胁着中原王朝的边疆。
接着,“使车经陇月,征旆绕河风。”这两句则是描写战事频仍、军队行进的情景。诗人用“陇月”和“河风”作为背景,营造了一种边塞戍守的孤独与苍凉。
而在“忽枉兼金讯,非徒秣马功。”这两句中,“枉”字指的是战鼓或其他金属制成的战争工具,而“金讯”则是军中传递命令的声音。诗人强调,这种声音并不是仅用于驱使战马(秣马),而是在宣告着更为深远和重大的意义。
随后,“气清蒲海曲,声满柏台中。”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战争胜利后的宁静与壮丽。这里的“蒲海”是指边塞的广阔草原,而“柏台”则可能是某个军事要塞或瞭望台。
最后,“顾己尘华省,欣君震远戎。”两句中,诗人表达了对自己功绩的回顾和对君主震慑敌人的喜悦。这里的“尘华”指的是世俗的繁华,而“远戎”则是遥远的边疆。
整首诗通过其丰富的意象和节奏,展现了战争的紧张与激烈,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胜利的期待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