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石笋穿霞出,百道云门夹水开
出处:《自中宿上韶阳道中有作》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峰作华不四注来,芙蕖何处翠华台。
一天石笋穿霞出,百道云门夹水开。
去路苍茫边雁引,归心断绝野猿催。
嗷嗷乌乌霜林外,菽水干人愧不才。
一天石笋穿霞出,百道云门夹水开。
去路苍茫边雁引,归心断绝野猿催。
嗷嗷乌乌霜林外,菽水干人愧不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山川景象与深沉的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情感表达。
首联“峰作华不四注来,芙蕖何处翠华台”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山峰如花般壮观,仿佛从四面八方涌来,而翠绿的芙蕖则隐匿于某个未知的翠华台之上,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又生机勃勃的氛围。
颔联“一天石笋穿霞出,百道云门夹水开”进一步渲染了自然景观的雄伟与壮丽。石笋直插云霄,仿佛要穿透天际,而云门则在水边蜿蜒展开,形成了一幅动态的山水画卷,充满了动感与层次感。
颈联“去路苍茫边雁引,归心断绝野猿催”转而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思绪。远方的道路在苍茫中延伸,大雁引领着旅人的脚步,而归心似箭,却被野猿的啼声所催促,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与对归家的渴望之间的矛盾心情。
尾联“嗷嗷乌乌霜林外,菽水干人愧不才”则以自然界的声音作为结尾,乌鸦在霜林之外哀鸣,似乎在诉说着某种哀愁或孤独。诗人在此自谦,表示自己虽有才华,但在面对生活的艰辛时却感到力不从心,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无奈与自我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