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柰何秦汉来,如瞽于五色全文

柰何秦汉来,如瞽于五色

出处:《程朱之学 其四
宋末元初 · 陈普
大中岂难明,不偏立可得。
偏似扶醉人,中如正柱石。
亭亭即道体,截截皆天则。
一毫不可裒,一发不可益。
舜君与尧民,万世作程式。
颜仁及曾孝,亦足立人极。
倘或增减之,病痛自千百。
立如偏重船,可坐见没溺。
形象亦易知,体段非不的。
柰何秦汉来,如瞽于五色

注释

大中:指儒家推崇的中庸之道。
不偏立:公正的原则。
扶醉人:比喻偏颇的行为。
正柱石:比喻稳定可靠的支柱。
亭亭:形容道的直立和纯粹。
截截:明确、分明。
裒:削减。
益:增加。
舜君:古代贤君。
尧民:尧的时代的民众,象征理想社会。
颜仁:颜回的仁德。
曾孝:曾参的孝顺。
增减:对原则的偏离或过度。
没溺:沉没溺亡。
秦汉:历史时期。
瞽:盲人,比喻无知或不明事理。
五色:指色彩繁多,象征复杂的社会现象。

翻译

大中之道并不难明了,公正的原则就能轻易获得。
偏颇就像扶持着醉汉,中庸如同稳固的柱石。
亭亭玉立的是道的本质,明确无误的是自然法则。
一丝一毫都不能削减,一发一毫都不能增添。
舜帝和尧民的榜样,万代以来都是效仿的标准。
颜回的仁德和曾参的孝顺,足以成为人的楷模。
如果有所增减,问题就会成百上千。
像偏重的一艘船,立刻会沉没在水中。
道理的形象清晰可见,原则本身不容改变。
然而自秦汉以来,人们却如同盲人看待五彩斑斓的世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普的《程朱之学(其四)》,通过对程朱理学中"中庸之道"的阐述,表达了对儒家伦理道德的推崇和对偏离中道的批评。诗中以"大中岂难明,不偏立可得"开篇,强调中庸之道的清晰易懂和重要性。接下来通过比喻,将中庸比作"正柱石"和"道体",强调其稳定性和原则性,指出任何增减都会导致问题丛生,如同"偏重船"会沉没。

诗人进一步引用舜和尧的圣德,以及颜回的仁和曾参的孝,作为中庸之道的典范,认为它们是后世行为的准则。最后,诗人批评自秦汉以来人们对中庸之道的忽视,如同盲人无法分辨颜色,暗示了偏离中庸的危害。

整首诗语言简练,寓言生动,既揭示了中庸之道的核心理念,又表达了对偏离这一原则的忧虑,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