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将降贼庭,儒生独全义
长驱阴山卒,略践三河地。
张侯本忠烈,济世有深智。
坚壁梁宋间,远筹吴楚利。
穷年方绝输,邻援皆携贰。
使者哭其庭,救兵终不至。
重围虽可越,藩翰谅难弃。
饥喉待危巢,悬命中路坠。
甘从锋刃毙,莫夺坚贞志。
宿将降贼庭,儒生独全义。
空城唯白骨,同往无贱贵。
哀哉岂独今,千载当歔欷。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豺虎:比喻凶恶的敌人。天纲:国家的法度,秩序。
阴山卒:指北方的士兵。
三河:泛指黄河附近的地区。
张侯:指名叫张的人,可能是诗中的人物。
济世:拯救世界,指有治国才能。
远筹:长远的策略。
吴楚:古代两个诸侯国,这里代表江南地区。
携贰:背叛,不忠诚。
使者:朝廷派出的官员。
藩翰:边疆的屏障,比喻重要的地理位置。
饥喉:比喻极度饥饿的状态。
锋刃:刀剑,这里指敌人的攻击。
宿将:久经沙场的老将。
儒生:读书人,学者。
空城:被战争摧毁的城市。
同往:一同死去。
千载:千年的时间。
歔欷:叹息,感慨。
翻译
豺狼猛虎侵犯国家法度,太平盛世毫无防备。阴山的士兵一路南下,侵占了黄河附近的土地。
张侯本性忠诚英勇,有深谋远虑的智慧。
在梁宋之间坚守壁垒,策划着吴楚之地的战事。
整年物资断绝输送,邻国援助也变得不可靠。
使者在他的庭院哭泣,救援的军队最终没有到来。
重重包围虽然可以突破,但边疆的屏障实在难以舍弃。
饥肠辘辘等待着危险的决战,却在途中遭遇失败。
宁愿面对刀剑死去,也不改变坚定的贞志。
老将投降于敌营,唯有书生保持大义。
空城只剩下白骨,无论贫贱富贵都一同消亡。
悲哀啊,这不仅仅发生在当下,千年之后仍应唏嘘不已。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名为《睢阳感怀》。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深切感怀和个人忠诚品格的展现。
"豺虎犯天纲,升平无内备" 一开头,就以强烈的情感笔触勾勒出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豺虎"比喻那些扰乱朝纲、破坏和平的势力,而"升平"则指的是国家表面上的安宁,但实际上却是内忧外患,防备不足。
接下来的"长驱阴山卒,略践三河地" 描述了战争的惨烈场景,战火蔓延至遥远的山川与河流之地。作者通过这样的描述,传达了一种深切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张侯本忠烈,济世有深智" 这里提到的“张侯”应当是一位历史上的忠诚将领,他不仅勇猛善战,而且具有深远的智慧,能够在乱世中安邦定国。这种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坚壁梁宋间,远筹吴楚利" 这两句则表明诗人对历史地理的了解,以及对于国家安全的深思熟虑。在这里,“梁宋”指的是梁山和宋城之间的险要之地,而“吴楚”则是南方的两个古国,代表着广阔的地域。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强调了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注。
"穷年方绝输,邻援皆携贰"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孤立无援的局面。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即便是过去盟友也不再能够依靠,诗人通过这种描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悲观。
接着的"使者哭其庭,救兵终不至。重围虽可越,藩翰谅难弃" 描述了一种绝望的情景。使节在家中痛哭,等待援军却是渺茫无期,即便有机会突破包围,但对于那些忠诚守卫边疆的将士来说,他们的职责和荣誉是无法放弃的。
"饥喉待危巢,悬命中路坠。甘从锋刃毙,莫夺坚贞志" 这几句通过对饥饿与死亡的刻画,展现了战士们在生死边缘上的挣扎和坚守。他们宁愿选择死于沙场,也不愿意背弃自己的信念。
"宿将降贼庭,儒生独全义" 这两句则反映了一种对忠诚与节义的高度评价。在乱世中,有些老将军不得已降敌,但有知识分子仍然坚守着自己的道德不渝。
最后的"空城唯白骨,同往无贱贵。哀哉岂独今,千载当歔欷" 描述了战争后的荒凉景象,以及对历史循环和人性的深切感慨。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过去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反思,表达了对于忠诚、节义和国家兴衰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