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质蕙心何所在,焉知过者是狂夫
出处:《过小妓英英墓》
唐 · 杨虞卿
萧晨骑马出皇都,闻说埋冤在路隅。
别我已为泉下土,思君犹似掌中珠。
四弦品柱声初绝,三尺孤坟草已枯。
兰质蕙心何所在,焉知过者是狂夫。
别我已为泉下土,思君犹似掌中珠。
四弦品柱声初绝,三尺孤坟草已枯。
兰质蕙心何所在,焉知过者是狂夫。
拼音版原文
翻译
萧晨骑马离开京城,听说路上有冤屈未申。他已经与我永别,如同地下尘土,但我对他的思念仍如掌中明珠般珍贵。
琴弦停止了弹奏,那四弦乐器的声音消失了,他孤独的坟墓上草木已枯黄。
他的高尚品质和善良心灵去了哪里?谁能料到路过的人中会有我这样的痴情之人。
注释
萧晨:人名,可能是主人公。皇都:古代京城。
埋冤:冤屈之事。
路隅:路边角落。
泉下土:指死亡。
掌中珠:比喻珍贵之物,此处指思念之情。
四弦品柱:古代乐器,可能指琵琶或古筝等。
绝:消失,停止。
三尺孤坟:简陋的小坟墓。
兰质:喻指高洁的品质。
蕙心:喻指美好的心灵。
焉知:怎能知道。
狂夫:痴情男子,自谦之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骑马的旅人在清晨离开皇都之时,听到有人在路边埋葬冤魂的情景。旅人心中充满了对逝去爱人的思念,他们已经与世长辞,如同泉水下土一般。对于逝者,旅人仍然怀念如同手掌中的珍珠一样。诗中还提到了四弦琴的声响刚刚消失,三尺长的坟墓上的野草已变得枯黄。这一切都让人不禁思索,那位兰质蕙心(形容女子温柔贤淑)的女子现在何处?而诗中的最后一句则表达了对于过往之人的怀念与感慨,认为那些过去的人生如同狂夫一般令人难以忘怀。
这首诗通过对逝去之人和事的回忆,展现了旅人深沉的哀思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无尽留恋。同时,它也反映出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冤魂安葬的关切,以及对于生命消逝后精神寄托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