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遗子孙,买田岂先务
出处:《和陶咏二疏》
宋 · 苏轼
二疏事汉时,迹寓心已去。
许侯何足道,宁识此高趣。
可怜魏丞相,免冠谢陋举。
中兴多名臣,有道独两傅。
世途方毂击,谁肯行此路。
是身如委蜕,未蜕何所顾。
已蜕则两忘,身后谁毁誉。
所以遗子孙,买田岂先务。
我尝游东海,所历若有素。
神交久从君,屡梦今乃悟。
渊明作诗意,妙想非俗虑。
庶几二大夫,见微而知著。
许侯何足道,宁识此高趣。
可怜魏丞相,免冠谢陋举。
中兴多名臣,有道独两傅。
世途方毂击,谁肯行此路。
是身如委蜕,未蜕何所顾。
已蜕则两忘,身后谁毁誉。
所以遗子孙,买田岂先务。
我尝游东海,所历若有素。
神交久从君,屡梦今乃悟。
渊明作诗意,妙想非俗虑。
庶几二大夫,见微而知著。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事:为官。迹寓心:形迹虽在,内心已远。
许侯:指某位官员。
高趣:高尚的情操。
魏丞相:具体人物,可能指魏征。
两傅:指两位有道德的辅佐者。
毂击:形容世道纷乱。
委蜕:比喻生命的蜕变。
毁誉:赞誉和诋毁。
买田:追求物质财富。
东海:泛指大海。
神交:心灵相通。
渊明:陶渊明。
庶几:或许,大概。
翻译
他俩在汉朝为官,虽然形迹留下,但内心早已远离尘世。许侯的名声不值一提,谁能理解他们超脱世俗的高尚情操。
令人惋惜的是魏丞相,为了谦逊地拒绝低微的职位,甚至摘下官帽。
中兴时期名臣众多,但像他们这样有道德的只有两位辅佐者。
世道纷繁,人们忙于追逐名利,又有谁愿意走这样的清高之路。
他们的生命如同蜕变,未蜕变时无所顾虑,蜕变后一切皆忘。
死后名誉如何,对他们来说已经无关紧要。
因此他们留给子孙的,不是追求田产,而是更高的精神财富。
我曾游历东海,所见所闻仿佛早有预谋。
与神灵般的你心灵相通已久,多次梦境让我如今才领悟。
陶渊明的诗作意境,绝妙的想法超越了世俗的忧虑。
或许我们能效仿那两位贤大夫,洞察细微之处,预见深远未来。
鉴赏
此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与唐代诗人陶渊明的《咏二疏》相呼应,故名《和陶咏二疏》。诗中表现了作者对古人汉时二疏事迹的回忆与思考,以及对于个人功名与身后评价的超然态度。
"二疏事汉时,迹寓心已去。许侯何足道,宁识此高趣。" 开篇便引出了历史上二疏的故事,这两位古人在汉代以其高洁品行闻名,而苏轼借此表达自己对这种精神境界的赞赏和向往。
"可怜魏丞相,免冠谢陋举。中兴多名臣,有道独两傅。" 这两句诗通过历史人物魏征与丞相之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人在功业上的成就,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以及对于真正有才德之人的渴望。
"世途方毂击,谁肯行此路。是身如委蜕,未蜕何所顾。已蜕则两忘,身后谁毁誉。" 这几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功名与个人声誉的看法,认为身后的毁誉都是虚幻不实之物,不值得过分在意。
"所以遗子孙,买田岂先务。" 这句话则是对后世子孙的教诲,提倡应将重心放在家业稳固而非短暂的功名上。
接下来的几句诗描述了作者曾游历东海,对自然景观有着深刻的感受和体悟,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与朋友之间精神上的相通和理解。
最后,"庶几二大夫,见微而知著。" 则是在赞美能够洞察事物细微之处并能领会其中深意的智者。
整首诗通过对古人故事的回忆,以及个人对于功名、声誉及后世评价的看法,展现了苏轼超脱俗世、追求精神自由和高洁品格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