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无半树,经烧足空枝
出处:《晚春花》
唐 · 项斯
阴洞日光薄,花开不及时。
当春无半树,经烧足空枝。
疏与香风会,细将泉影移。
此中人到少,开尽几人知。
当春无半树,经烧足空枝。
疏与香风会,细将泉影移。
此中人到少,开尽几人知。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阴洞:暗淡的洞穴。日光薄:阳光微弱。
花开不及时:花朵未在恰当的季节开放。
当春:在春天。
无半树:几乎没有树木开花。
经烧:经过燃烧或火灾后。
足空枝:只剩下烧焦的树枝。
疏:稀疏。
香风:清新的风。
会:相遇。
细:轻柔地。
此中人到少:这里很少有人来。
开尽:花朵凋谢完毕。
几人知:有几个人知道。
翻译
洞穴里的阳光微弱,花朵开放得不合时宜。春天里几乎看不到半棵树开花,只剩烧焦的树枝空荡荡的。
稀疏的花朵与清风相会,泉水的倒影被轻轻移动。
这里极少有人来,等到花儿凋谢,又有谁知道它们曾经盛开过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暮春景象,诗人项斯以独特的视角捕捉了自然界在春季末尾时的萧索与孤寂。开篇“阴洞日光薄”,透露出春天阳光不再明媚,天气转为阴冷。紧接着,“花开不及时”表达出春花未能如期盛放,或许是因为时序已晚,花朵尚未完全绽放。
中间两句“当春无半树,经烧足空枝”,则是对自然的进一步描摹。这里诗人指出了春天本应繁华的景象并未出现,而是一片荒凉,连树木也不完整,或许是被火焰所烧过,只剩下空空如也的枝桠。这两句既强调了季节与自然状态之间的反差,也隐含了一种哀伤的情绪。
接下来的“疏与香风会,细将泉影移”,则是诗人对景物更细腻的感受。这里,“疏”字意味着稀少或不紧密,与“香风”相会,可能是在描述春风依旧带有淡淡花香,但却不如往日浓郁。同时,泉水的影子被细微地移动,或许是由于微风轻拂,水面波动所致。
末尾两句“此中人到少,开尽几人知”,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中的孤独与未被理解的感慨。在这宁静而又有些冷清的自然环境里,来访者寥寥无几。即便是那些能够欣赏并理解这种景象的人,也只是一小部分。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末尾特有景致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独到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情感世界。此外,它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然界中生命力度过季节更迭所持的一种哀愁与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