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觐法筵,名山度残岁
垂老迟出门,致远常恐泥。
翘首匡君庐,高深薄云际。
客从山中来,为我说幽邃。
曰有古栖贤,珠林盛丛桂。
玉渊澄素波,金井涵芳砌。
三峡泻奔雷,大声警聋蔽。
上接紫霄峰,下瞰湖天势。
净成人境幽,松竹环苍翠。
师王去不归,天龙森拥卫。
堂构仰象贤,箕裘须善继。
我公道眼高,頫仰无一切。
十载主丹霞,心力穷微细。
苦节挽颓纲,清操起流弊。
古道不可今,浩然拂衣袂。
大笑行出门,孤风振南裔。
华亭归兴赊,江波共摇曳。
取道入匡云,故山寻夙契。
旧业未荒芜,埙篪事耕蓺。
我本住山人,出家须出世。
生平云水心,欲往还濡滞。
去冬觐法筵,名山度残岁。
春风返旧林,百忧集如猬。
暂别去还来,法堂己虚位。
绕径菊花黄,抚景商飙厉。
怀人秋正深,望远庭阴翳。
大地鲜知音,登堂想真谛。
顽哉跃冶金,寻思旧炉韛。
愿得半把茅,老来成活计。
上与紫霄邻,近接栖贤寺。
长从郢匠游,运斤时斲鼻。
大道无异同,焉知洞与济。
寄声高卧人,容我榻边睡。
起来看远空,千峰互阴霁。
山色与溪声,句句无生偈。
明年买草鞋,春江鼓兰枻。
寻师入宝山,化城非久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远游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佛法的追求。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首句“中岁思远游,遐心在参诣”点明了诗人的中年时期便开始憧憬远方的旅行,心灵向往着深入探索的旅程。接着,“垂老迟出门,致远常恐泥”则反映了诗人虽已年迈,但仍然渴望远行,却担心身体状况和外界环境的限制。
“翘首匡君庐,高深薄云际”描绘了诗人遥望庐山,感受到其高耸入云的壮丽景象。接下来,“客从山中来,为我说幽邃”引出了一个从山中来访的客人,通过他的话语,诗人得知了庐山上的古栖贤寺及其周围的自然美景。
“曰有古栖贤,珠林盛丛桂。玉渊澄素波,金井涵芳砌。”这一段详细描述了古栖贤寺的环境,珠光闪耀的树林、盛开的桂花、清澈的湖泊和芳香的石阶,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
“三峡泻奔雷,大声警聋蔽。上接紫霄峰,下瞰湖天势。”这里通过三峡瀑布的壮观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美,同时与远处的紫霄峰相呼应,形成了一幅宏大的山水画卷。
“净成人境幽,松竹环苍翠。”进一步描绘了古栖贤寺周围环境的静谧与生机,松树和竹子环绕,一片苍翠。
“师王去不归,天龙森拥卫。”提到古栖贤寺的创始人师王已经离世,但他的精神和影响力依然存在,如同守护寺院的天龙一般。
“我公道眼高,頫仰无一切。”诗人自述自己的眼界高远,对世间万物保持谦逊的态度。
“十载主丹霞,心力穷微细。”描述了诗人过去十年在丹霞山主持修行,心力耗尽于细微之处。
“苦节挽颓纲,清操起流弊。”表达了诗人通过坚持艰苦的修行,挽救了道德风气的衰败。
“古道不可今,浩然拂衣袂。”感叹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的缺失,诗人以浩然之气拂去尘埃。
“大笑行出门,孤风振南裔。”诗人以大笑的姿态走出门,展现出独立不羁的精神风貌。
“华亭归兴赊,江波共摇曳。”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华亭的思念之情,以及与江波共舞的自由感。
“取道入匡云,故山寻夙契。”诗人决定踏上前往庐山的旅程,寻找与自然的深厚联系。
“旧业未荒芜,埙篪事耕蓺。”诗人发现故乡的田园生活并未荒废,继续从事农耕活动。
“我本住山人,出家须出世。”诗人自认为是山中之人,出家是为了超越世俗。
“生平云水心,欲往还濡滞。”表达了诗人一生追求云游四海的心愿,但实际行动却受到种种束缚。
“去冬觐法筵,名山度残岁。”描述了诗人去年冬天参加法会,在名山度过年末。
“春风返旧林,百忧集如猬。”春天到来,诗人返回故乡,各种忧虑纷至沓来。
“暂别去还来,法堂己虚位。”诗人暂时离开后又回来,发现法堂的位置已经空置。
“绕径菊花黄,抚景商飙厉。”诗人漫步于菊花盛开的小径,感受着强劲的秋风。
“怀人秋正深,望远庭阴翳。”秋天的夜晚,诗人怀念远方的朋友,庭院中笼罩着一层阴影。
“大地鲜知音,登堂想真谛。”感叹于世间的知音难觅,诗人登堂思考佛法的真谛。
“顽哉跃冶金,寻思旧炉韔。”诗人反思过去的修行经历,寻找内心的平静。
“愿得半把茅,老来成活计。”表达了诗人希望晚年能够过上简单的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
“上与紫霄邻,近接栖贤寺。”诗人想象自己与紫霄峰为邻,靠近古栖贤寺。
“长从郢匠游,运斤时斲鼻。”诗人以郢匠(古代著名的木匠)为榜样,不断磨练技艺。
“大道无异同,焉知洞与济。”诗人认为大道没有绝对的差异,对于不同的道路都应持有开放的心态。
“寄声高卧人,容我榻边睡。”诗人向隐居的人发出邀请,希望能在他们的榻边休息。
“起来看远空,千峰互阴霁。”诗人醒来后,看到远方的天空晴朗,群山之间云雾散去。
“山色与溪声,句句无生偈。”山色与溪水的声音,每一句话都像是佛经中的偈语。
“明年买草鞋,春江鼓兰枻。”诗人计划明年购买草鞋,乘船沿江而行。
“寻师入宝山,化城非久憩。”诗人将前往宝山寻找师父,化城(佛教术语,指修行的场所)并非长久停留的地方。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追求。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诗人传达了对人生、自然、社会以及自我修养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