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牛既送寒,奠陵方浃驰
出处:《发长松遇雪诗》
南北朝 · 鲍照
土牛既送寒,奠陵方浃驰。
振风摇地局,封雪满空枝。
江渠合为陆,天野浩无涯。
饮泉冻马骨,斫冰伤役疲。
昆明岂不惨,黍谷宁可吹。
振风摇地局,封雪满空枝。
江渠合为陆,天野浩无涯。
饮泉冻马骨,斫冰伤役疲。
昆明岂不惨,黍谷宁可吹。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土牛:古代习俗中用泥土塑造的牛,用于立春时节象征性地驱除寒冷。奠陵:指在皇帝陵墓前举行的祭祀活动。
浃驰:形容行动急促,此处指祭祀活动紧张进行。
振风:强劲的风。
地局:地面,此指大地。
封雪:覆盖在物体表面的雪。
空枝:光秃秃的树枝。
江渠:河流和人工开凿的水道。
合为陆:因冻结而看似连成一片陆地。
天野:天空与田野,形容视野开阔。
饮泉:马饮水。
冻马骨:形容泉水极冷,以至于感觉连马的骨头都被冻住。
斫冰:砍破冰面取冰。
役疲:从事劳役的人感到疲惫。
昆明:昆明池,古时著名的人工湖,这里代指水面。
惨:景象凄凉。
黍谷: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温暖之地,这里比喻温暖之处。
宁可吹:怎么能被寒冷的风吹到。
翻译
送走土牛预示寒冷已去,陵墓祭祀正急忙进行。强风吹动着大地,雪花挂满了空中的枝头。
河流与渠道冻成一片陆地,天空与田野广阔无边。
马饮水时泉水也已结冰,砍冰供人取用让劳工疲惫不堪。
昆明池的水不是不凄凉,黍谷之风怎能轻易吹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雪景图,通过生动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展现了大自然在严寒冬日的壮丽与苍茫。
"土牛既送寒"一句,以动物行为来描写初冬的气候转变,给人以冷清之感。接着,"奠陵方浃驰"则通过对墓地的描绘,传递出一种肃穆与静谧的情调。
诗中间四句"振风摇地局,封雪满空枝。江渠合为陆,天野浩无涯。饮泉冻马骨,斫冰伤役疲。"形象地刻画了大雪纷飞、自然界变化的景象,以及动物和人类在严寒中所面临的困境。其中“振风摇地局”、“封雪满空枝”等句子,生动表现了雪后的景色;“江渠合为陆,天野浩无涯”则描绘出雪后河流冻结、天地辽阔的壮观画面。
最后两句"昆明岂不惨,黍谷宁可吹。"通过对昆明(古代地区名)和黍谷(指草木)的提问,表达出诗人对于自然景象的感慨与思考,以及在严寒中生存之艰难。
整首诗语言质朴而不失丰富的情感色彩,通过对雪景的刻画,传递了诗人对大自然和生命力的深切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