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转无休,虫那得自由
出处:《拟试以虫鸣秋》
宋 · 曾丰
大化转无休,虫那得自由。
暗中谁擘口,閒里共鸣秋。
气感蟾蜍冷,声归蟋蟀愁。
幽闺勤杼柚,远塞急衾裘。
岂不便钳口,而犹强出头。
呶呶竟无益,也胜唤晴鸠。
暗中谁擘口,閒里共鸣秋。
气感蟾蜍冷,声归蟋蟀愁。
幽闺勤杼柚,远塞急衾裘。
岂不便钳口,而犹强出头。
呶呶竟无益,也胜唤晴鸠。
注释
大化:自然的循环。那得:怎能得到。
暗中:在暗处。
擘口:张开口。
气感:气息触动。
蟾蜍:月夜的蛤蟆。
冷:寒意。
声归:叫声充满。
蟋蟀:秋天的小虫。
愁:哀愁。
幽闺:深闺。
勤杼柚:勤奋纺织。
急衾裘:急需衣物。
岂不:难道不。
钳口:保持沉默。
强出头:选择发声。
呶呶:不停地叫。
竟:终究。
无益:没有好处。
胜:比。
唤晴鸠:唤来晴天的斑鸠。
翻译
大自然的循环永无止息,昆虫们怎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在暗处不知是谁张开口,闲暇时它们的鸣叫共鸣着秋天的气氛。
气息触动了蟾蜍的寒意,蟋蟀的叫声充满了哀愁。
深闺中的女子勤奋纺织,边塞的战士急需保暖衣物。
难道不应该保持沉默吗?但他们还是选择发出声音。
不停地聒噪终究没有好处,至少比唤来晴天的斑鸠要好一些。
鉴赏
这首宋朝诗人曾丰的《拟试以虫鸣秋》描绘了大自然中昆虫在秋季的生动景象,以及它们所引发的人类情感共鸣。首句“大化转无休,虫那得自由”揭示了生命的循环不息和昆虫生存的不易,暗示了自然界的规律与束缚。
接下来,“暗中谁擘口,閒里共鸣秋”描绘了虫鸣在寂静的夜晚和闲暇时光里回荡,如同与人的心境产生共鸣,营造出一种秋意浓厚的氛围。“气感蟾蜍冷,声归蟋蟀愁”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凄凉,通过虫鸣传达出寒露降临、万物凋零的哀愁。
“幽闺勤杼柚,远塞急衾裘”则将虫鸣与人间生活相连,表达了闺中女子的劳作和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虫鸣成了他们情感寄托的媒介。“岂不便钳口,而犹强出头”看似责备虫儿不知时务,实则寓言人们即使身处困境,仍渴望发出声音表达自我。
最后两句“呶呶竟无益,也胜唤晴鸠”以虫鸣的徒劳无功,反衬出其坚韧的精神,即使声音微弱,也胜过那些空洞的呼唤。整首诗以虫鸣为线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