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唱巴歌,野老亦献嘲
淳朴如太古,其人居鸟巢。
牧童唱巴歌,野老亦献嘲。
泊舟问溪口,言语皆哑咬。
土俗不尚农,岂暇论肥硗。
莫徭射禽兽,浮客烹鱼鲛。
余亦罘罝人,获麋今尚苞。
敬君中国来,愿以充其庖。
日入闻虎斗,空山满咆哮。
怀人虽共安,异域终难交。
白水可洗心,采薇可为肴。
曳策背落日,江风鸣梢梢。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村落:有人烟的地方。黄茆:黄色茅草。
淳朴:质朴简单。
鸟巢:比喻简陋的居所。
巴歌:指巴地的民歌。
哑咬:含糊不清的语言。
土俗:当地的风俗习惯。
暇:闲暇。
肥硗:形容土地好坏。
莫徭:古代民族名。
罘罝:捕猎工具。
苞:未处理的猎物。
中国:中原地区。
咆哮:大声吼叫。
怀人:怀念远方的人。
白水:清澈的泉水。
采薇:采摘野菜。
曳策:拖着杖。
江风:江边的风。
梢梢:形容风吹动树枝的声音。
翻译
湖南之地少有人烟,山中小屋多用黄茅建造。人们生活简朴如同远古,他们的居所就像鸟巢一般。
牧童唱着巴地的歌谣,老者也以嘲笑为乐。
我在溪口停船,听到的语言含糊不清。
当地风俗不重视农业,哪有闲暇去讨论土地好坏。
莫徭族人狩猎禽兽,游人则烹饪鱼类和海鲜。
我也是个捕猎者,捕获的麋鹿至今还未处理。
尊敬您从中原而来,希望这些猎物能供您享用。
日落时分听到虎斗声,空山回荡着咆哮声。
虽然我们同处安宁,但身处异地终究难以深入交往。
清泉可以洗涤心灵,采摘野菜作为佳肴。
我拖着杖,背对夕阳,江风在树梢间低语。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湖南乡村的生动图景,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细腻描述,展现了一个与世隔绝、返璞归真的田园风光。诗人以其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将这种淳朴的生活状态和自己的人生体验相结合,抒发了对自然和简单生活方式的向往。
首句“湖南无村落,山舍多黄茆”即设定了一种偏远而宁静的氛围。黄茆常生长于荒废之地,这里用来形容那些不为人知的山中小屋,给人一种隐逸自在的感觉。
“淳朴如太古,其人居鸟巢”则进一步描绘了当地人的生活状态,他们像远古的人们一样纯真无瑕,甚至连住所都与自然融为一体,如同居住在树上一般。
接下来的几句“牧童唱巴歌,野老亦献嘲。泊舟问溪口,言语皆哑咬”展示了当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他们的生活节奏缓慢,而语言也带有独特的地方口音。
“土俗不尚农,岂暇论肥硗。莫徭射禽兽,浮客烹鱼鲛”则揭示了当地人对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他们并不追求过度开发,而是保持着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
“余亦罘罝人,获麋今尚苞。敬君中国来,愿以充其庖”表达了诗人的自我定位以及对远方友人的情感寄托,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像当地人一样自然无为,同时也希望能与来自中原的朋友分享这种宁静美好的生活。
“日入闻虎斗,空山满咆哮”则是在晚上听到山林中的野兽吼叫声,这种声音在空旷的山谷中回荡,增添了一份神秘和力量。
最后,“怀人虽共安,异域终难交。白水可洗心,采薇可为肴。曳策背落日,江风鸣梢梢”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虽然身处异乡,但依然能够在大自然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和生活上的满足。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湖南山区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也流露出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