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功成悲老骥,仲翔身后托青蝇
出处:《次和王惠州子千己巳岁除杂感韵四首》
明末清初 · 陈恭尹
时来疏放百无能,知有龙门未拟登。
孟德功成悲老骥,仲翔身后托青蝇。
百年尚剩三分日,两岁同归一夜灯。
车笠虽殊皆有叹,和章遥寄剡溪藤。
孟德功成悲老骥,仲翔身后托青蝇。
百年尚剩三分日,两岁同归一夜灯。
车笠虽殊皆有叹,和章遥寄剡溪藤。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恭尹在清初所作的《次和王惠州子千己巳岁除杂感韵四首》中的第四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思。
首句“时来疏放百无能”,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在时机到来时,虽然能够疏放自如,但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务却显得无所适从,流露出一种无奈与自我反思的情绪。
“知有龙门未拟登”一句,借用了“龙门”这一典故,比喻人生的高远目标或理想境界,暗示诗人虽有追求,但并未打算去攀登,可能是因为认识到自身能力有限,或是对现实的妥协。
“孟德功成悲老骥,仲翔身后托青蝇”两句,分别引用了曹操(字孟德)和阮籍(字仲翔)的故事,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同情与思考。曹操晚年虽功成名就,但内心仍感到孤独与悲哀;阮籍在生前或许有过放纵不羁的行为,死后则被世人误解,如同被苍蝇所托,寓意其名声与评价的复杂性。
“百年尚剩三分日,两岁同归一夜灯”这两句,以时间的短暂与生命的脆弱为背景,表达了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认识。百年光阴仅剩三分,两年的生命最终化为一夜之光,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消逝。
“车笠虽殊皆有叹,和章遥寄剡溪藤”最后两句,诗人以“车笠”比喻不同身份的人,尽管身份不同,但都对生命与命运有所感叹。诗人通过写诗的方式,将这份感慨寄托于远方的剡溪藤上,既是对友人的思念,也是对自己情感的抒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友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