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起笠子为焰光,遍在湖南并两浙
出处:《与明州茂上人》
宋 · 释慧空
十五已前不得去,寒木一寻生铁铸。
十五已后不得住,针筒鼻孔俱分付。
正当十五天然别,谁管春寒与秋热。
拈起笠子为焰光,遍在湖南并两浙。
十五已后不得住,针筒鼻孔俱分付。
正当十五天然别,谁管春寒与秋热。
拈起笠子为焰光,遍在湖南并两浙。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修行理念为背景,充满了象征和隐喻。诗中“十五已前不得去”、“十五已后不得住”,暗示了修行者在悟道前后的不同状态,强调了悟道的重要性。这里的“十五”可能代表了一个关键的修行阶段或顿悟时刻。
“寒木一寻生铁铸”和“针筒鼻孔俱分付”,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寒木比喻修行中的艰难,生铁铸则象征着通过艰苦磨砺来塑造自我。针筒鼻孔的比喻可能意味着修行者在悟道后,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如同针筒能穿透物质,鼻孔能感知空气,从而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正当十五天然别,谁管春寒与秋热”,表达了在悟道之后,修行者能够超越季节的更替,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拈起笠子为焰光,遍在湖南并两浙”,最后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悟道者的状态,他们如同点燃的火焰,照亮了整个世界,无论是在湖南还是两浙,都留下了光明和指引。这不仅体现了悟道者的影响力,也寓意着佛法的普照和传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探讨了修行者在悟道过程中的内心变化和最终达到的超脱境界,展现了禅宗思想中追求内心平静、洞察宇宙真理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