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枝丹实须十株,丁宁附书老农圃
出处:《奉同子瞻荔支叹》
宋 · 苏辙
蜀中荔支止嘉州,馀波及眉半有不。
稻糠宿火却霜霰,结子仅与黄金侔。
近闻闽尹传种法,移种成都出巴峡。
名园竞撷绛纱苞,蜜渍琼肤甘且滑。
北游京洛堕红尘,箬笼白晒称最珍。
思归不复为莼菜,欲及炎风朝露匀。
平居著鞭苦不早,东坡南窜岭南道。
海边百物非平生,独数山前荔支好。
荔支色味巧留人,不管年来白发新。
得归便拟寻乡路,枣栗园林不须顾。
青枝丹实须十株,丁宁附书老农圃。
稻糠宿火却霜霰,结子仅与黄金侔。
近闻闽尹传种法,移种成都出巴峡。
名园竞撷绛纱苞,蜜渍琼肤甘且滑。
北游京洛堕红尘,箬笼白晒称最珍。
思归不复为莼菜,欲及炎风朝露匀。
平居著鞭苦不早,东坡南窜岭南道。
海边百物非平生,独数山前荔支好。
荔支色味巧留人,不管年来白发新。
得归便拟寻乡路,枣栗园林不须顾。
青枝丹实须十株,丁宁附书老农圃。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嘉州:古代地名,在今四川省乐山市。霜霰:霜花和雪粒。
闽尹:福建的地方长官。
绛纱苞:红色的荔枝果皮。
蜜渍:用蜜浸泡。
红尘:指繁华的都市生活。
箬笼:用竹叶编织的容器。
东坡:苏轼的号。
岭南:指广东、广西一带。
青枝丹实:青绿的枝条和鲜红的果实。
老农圃:经验丰富的老农或园丁。
翻译
在四川,荔枝只产于嘉州,其他地方只有部分能种植。稻草燃烧产生的热量抵御了霜雪,荔枝果实大小堪比黄金。
最近听说福建官员传授种植方法,要把荔枝移植到成都和巴峡地区。
名贵的园林争相采摘红色的荔枝,它们被蜜浸透,味道甘甜滑嫩。
我在北方游历京城洛阳,荔枝晒干后装在箬笼里是最珍贵的特产。
思念家乡不再只为莼菜,只想在炎热夏季品尝新鲜荔枝。
平时未能早点回家,现在东坡南迁至岭南,荔枝成了心头好。
海边的许多事物都不再熟悉,唯有山前的荔枝让我怀念。
荔枝的色香味让人难以忘怀,哪怕岁月使我白头。
一旦回到家乡,我立刻寻找乡间小路,对枣栗园林不再眷恋。
想要享受荔枝的美,至少需要十株树,恳请老农帮忙照看。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奉同子瞻荔支叹》,诗人以荔枝为主题,通过对四川嘉州和眉州荔枝的描述,表达了对荔枝的喜爱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提到荔枝在四川的种植情况,尤其是嘉州和眉州的品种,赞誉其品质优良,如黄金般珍贵。诗人还提到了福建官员传播荔枝种植技术,使得成都等地也能品尝到这种美味。
诗人感叹自己在京洛等地的生活,虽然富贵,但不如家乡的荔枝鲜美,甚至愿意放弃莼菜这样的家乡美食,只为及时品尝到荔枝。他还回忆起被贬岭南时,荔枝成为唯一的慰藉,认为即使身处逆境,荔枝的色味仍能留住人心。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回归故乡的渴望,即使年事已高,也希望能尽快回到有荔枝的山前,享受田园生活,哪怕只是十株荔枝树,也足以让他感到满足,嘱咐朋友写信给老农询问种植之事。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荔枝的描绘,寄托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