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有精卫,衔石填海死
出处:《精卫辞哀陈烈妇》
明 · 陈琏
东海有精卫,衔石填海死。
海枯石复烂,此恨何时已。
天目山崩王气消,北风夜退钱塘潮。
崖山新称行在所,万里兵尘涨九霄。
南海有烈妇,能守陵母节。
泪血满衣裾,泣与儿决别。
万古纲常日月明,尔当尽忠吾尽节。
黄木湾头风雨来,扶胥海口浪如雷。
此时孤愤同精卫,一堕沧溟竟不回。
沧溟之深有时竭,烈妇之名应不灭。
海枯石复烂,此恨何时已。
天目山崩王气消,北风夜退钱塘潮。
崖山新称行在所,万里兵尘涨九霄。
南海有烈妇,能守陵母节。
泪血满衣裾,泣与儿决别。
万古纲常日月明,尔当尽忠吾尽节。
黄木湾头风雨来,扶胥海口浪如雷。
此时孤愤同精卫,一堕沧溟竟不回。
沧溟之深有时竭,烈妇之名应不灭。
鉴赏
这首诗通过两个历史典故,精卫填海和陈烈妇守节,表达了对坚韧不拔精神的颂扬以及对忠贞节操的推崇。
首先,诗人以“东海有精卫,衔石填海死”开篇,借精卫鸟衔石填海的故事,象征着一种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精卫鸟虽死,但其填海的壮举却永载史册,寓意着即使面对看似不可能克服的困难,也应持之以恒,直至成功。接着,“海枯石复烂,此恨何时已”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精神的永恒性,即使海枯石烂,精卫填海的壮举也不会被遗忘。
随后,诗人转向另一个故事——陈烈妇守节。通过“天目山崩王气消,北风夜退钱塘潮”,描绘了历史变迁的场景,暗示陈烈妇所处时代的动荡。尽管时代更迭,陈烈妇依然坚守自己的节操,她的行为如同“崖山新称行在所,万里兵尘涨九霄”中所描述的那样,展现了在极端环境下坚持原则的勇气。
紧接着,诗人又引入了“南海有烈妇,能守陵母节”的叙述,将陈烈妇与精卫鸟并列,强调了她们在不同情境下展现出的相同品质:忠贞与牺牲。陈烈妇的泪水与决别,象征着她为维护纲常伦理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而“万古纲常日月明,尔当尽忠吾尽节”则表达了对这种高尚道德的赞美。
最后,诗人以“黄木湾头风雨来,扶胥海口浪如雷”描绘了陈烈妇所面临的艰难环境,与精卫填海的自然景观形成呼应,进一步强化了她们所面对挑战的严峻性。然而,即便如此,陈烈妇的“孤愤”如同精卫填海一般,最终“一堕沧溟竟不回”,即她选择以生命捍卫自己的信念,其精神如同大海一样深邃且不可磨灭。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深刻地表达了对精卫填海和陈烈妇守节两种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忠贞节操的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