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点当时未舍瑟,谁知心地异由求
出处:《再六次韵徐子英江楼》
宋末元初 · 方回
最愁人处最高楼,空望三神想十洲。
大药不灵从老病,把茅犹在盍归休。
许追竹士陪梅友,肯羡蜂王慕蝶侯。
曾点当时未舍瑟,谁知心地异由求。
大药不灵从老病,把茅犹在盍归休。
许追竹士陪梅友,肯羡蜂王慕蝶侯。
曾点当时未舍瑟,谁知心地异由求。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愁人:忧愁的人。最高楼:高楼之上。
大药: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
盍归休:何不归隐。
竹士:指隐居的文人。
梅友:梅花般的知己朋友。
蜂王:比喻追求权势者。
蝶侯:比喻追求浮华者。
曾点:孔子弟子,以淡泊著称。
心地异由求:内心世界与世俗追求不同。
翻译
最让人忧愁的时候是在高楼上,徒然地遥望那三神居住的仙境十洲。尽管大药无效,只能任由衰老和疾病侵袭,为何还不放下一切回家呢?
我愿意追随竹林之士,陪伴梅花朋友,怎会羡慕蜜蜂王对蝴蝶的追求。
曾点当年弹奏瑟时并未放下,谁知道他的内心世界并非追求表面的荣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词人在最高楼上,心中充满忧愁,对远方的神山十洲怀有无限向往。然而现实中的自己却被病痛所困扰,大药失灵,身心俱疲,只得归隐田园。诗人通过提及古代高士许由、竹林七贤中的梅福(许劭)和蜂王(陈蕃),表达了对他们超脱世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的羡慕。
接着,诗人回忆当年与友人共同弹瑟时的情景,却未曾料到彼此内心世界的不同追求。最后一句“谁知心地异由求”,则透露出一种宿命论和无奈感,似乎在说每个人的心志和追求都是不同的,无需过多解释。
整首诗语言婉约,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历史人物的引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忧愁以及对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