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朝威德务怀柔,万里滇南比内州
出处:《缭丝灯次李西涯杨邃庵二先生韵二首》
明 · 归有光
圣朝威德务怀柔,万里滇南比内州。
邛竹多年通市易,宝灯今日盛传流。
僰人技巧新曾见,织女功庸久未酬。
却忆当年李学士,玉堂诗酒坐淹留。
邛竹多年通市易,宝灯今日盛传流。
僰人技巧新曾见,织女功庸久未酬。
却忆当年李学士,玉堂诗酒坐淹留。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归有光所作,名为《缭丝灯次李西涯杨邃庵二先生韵二首(其一)》。诗中描绘了明朝时期朝廷对边疆地区的安抚政策,以及与西南地区如云南等地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
首句“圣朝威德务怀柔”点明了朝廷的治国理念,即通过恩威并施的方式,使边疆地区安定和谐,如同内州一样受到治理。接着,“万里滇南比内州”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政策的效果,将遥远的云南地区与内地相提并论,显示了朝廷对边疆的重视与治理成效。
“邛竹多年通市易”提到邛竹作为贸易商品的历史,暗示了自古以来西南地区与中原的经济联系。而“宝灯今日盛传流”则可能是指当时流行的某种工艺品或文化现象,通过“盛传流”这一词语,展现了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僰人技巧新曾见,织女功庸久未酬”两句对比僰人(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技艺与织女(泛指女性纺织者)的劳绩,表达了对不同群体技能的认可与尊重,同时也隐含了对女性劳动价值的肯定。
最后,“却忆当年李学士,玉堂诗酒坐淹留”以回忆的方式,提到了过去文人雅士在宫廷中的聚会情景,通过“玉堂”这一象征高雅文化的空间,以及“诗酒”这一文人活动的载体,营造出一种文采飞扬、风雅脱俗的氛围,表达了对过往文人生活的怀念与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明代朝廷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策略及其成效,还蕴含了对传统文化、艺术与社会生活多样性的赞美与追忆,体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与社会变迁的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