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问夜餐,家人烹荠麦
西涧冰已消,春溜含新碧。
东风来几日,蛰动萌草坼。
潜知阳和功,一日不虚掷。
爱此天气暖,来拂溪边石。
一坐欲忘归,暮禽声啧啧。
蓬蒿隔桑枣,隐映烟火夕。
归来问夜餐,家人烹荠麦。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南山:指山的南面。阴岭:山的北面,背阳的地方。
残白:残留的白色,这里指雪。
西涧:西面的山涧。
冰已消:冰已经融化。
春溜:春天的溪流。
新碧:新鲜的绿色。
东风:春天的风。
蛰动:动物冬眠后开始活动。
萌草坼:草开始发芽,土壤裂开。
阳和:指春天的暖气。
一日不虚掷:每一天都没有被白白度过。
虚掷:浪费。
天气暖:天气变得温暖。
拂:靠近,来到。
溪边石:溪流边的石头。
欲忘归:想忘记回去的时间。
暮禽:傍晚的鸟儿。
啧啧:鸟儿的叫声。
蓬蒿:一种草本植物。
桑枣:桑树和枣树。
烟火夕:傍晚炊烟升起的景象。
夜餐:晚餐。
荠麦:荠菜和麦子,春季常见的食材。
翻译
南山的雪还没有完全融化,山的北面还残留着一片白雪。西面山涧的冰已经消失,春天的溪流中开始出现嫩绿的颜色。
东风已经吹了几天,万物开始苏醒,小草从土壤中裂开生长。
暗暗知道春天的力量,每一天都没有被浪费。
喜爱这温暖的天气,我来到溪边的石头上坐着。
一坐下来就想忘记回家,傍晚时分鸟儿的叫声此起彼伏。
蓬蒿和桑枣树相隔,隐约可见远处炊烟袅袅的傍晚景色。
回到家中询问晚餐,家人正在烹煮荠菜和麦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诗人白居易以其特有的清新自然风格,将春天的万物复苏和个人对美好时光的喜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南山雪未尽,阴岭留残白。”从这两句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春季来临前的微妙描绘。山上的积雪尚未完全融化,而阴暗的山岭上还留有洁白的雪迹,这是春天到来的一个标志。
“西涧冰已消,春溜含新碧。”随后诗人笔锋一转,西边的小溪里的冰已经开始融化,溪水清澈见底,充满了新的生机。这里的“新碧”形容的是春天里那特有的青翠色彩。
接下来的“东风来几日,蛰动萌草坼。”则直接点明了春天到来的具体时间和自然界的变化。东风是春季常见的风向,它带来了温暖,唤醒了冬眠中的生物。这里的“蛰动”指的是昆虫开始活动,而“萌草坼”则形容初生的嫩绿小草。
诗人接着写道:“潜知阳和功,一日不虚掷。”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春天生长力量的赞美。太阳的温暖(阳和)是万物复苏的根本,诗人感受到这一点,并且认为每一天都充满了生命力,没有任何时间是浪费的。
“爱此天气暖,来拂溪边石。”这里诗人的情感得到了释放,他热爱这春日的温暖,亲自到溪边去触摸那些被阳光照耀温暖起来的石头。这是一个充满了对自然美景享受和赞赏的情境。
“一坐欲忘归,暮禽声啧啧。”诗人坐在那里,沉浸在这份美好的氛围中,不由自主地想要忘记回家的路途。随着时间的推移,傍晚时分,四周响起了鸟儿归巢的声音(“啧啧”是模拟声音),增添了一份宁静和谐。
最后,“蓬蒿隔桑枣,隐映烟火夕。”这里描绘的是诗人所处的环境,有蓬蒿草丛挡在桑树与枣树之间,远处则是隐约可见的炊烟升起,这是一幅平和安宁的画面。
“归来问夜餐,家人烹荠麦。”诗人的游历结束,他回到了温馨的家庭环境中,询问晚上的饮食。家人们准备了用荠麦烹制而成的简单美味,这不仅是对食物本身的描绘,也是对家的温暖和生活之美好的一种赞颂。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景象描写,展现了早春时节的美丽与生机,以及诗人内心深处对于自然和平凡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