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卷久已破,一字未及吐
出处:《王晦叔许惠歙砚作诗迫之》
宋 · 李石
书生总不羁,岂是谬进取。
偶然一舟具,初不作出处。
三年客江湖,风浪恣掀舞。
君门九天上,一一守菟虎。
是间无先容,何忍弃外府。
万卷久已破,一字未及吐。
归来赋蜀都,笔下带吴语。
传闻两坑石,妙处天可补。
试遣长须来,拜赐君已许。
偶然一舟具,初不作出处。
三年客江湖,风浪恣掀舞。
君门九天上,一一守菟虎。
是间无先容,何忍弃外府。
万卷久已破,一字未及吐。
归来赋蜀都,笔下带吴语。
传闻两坑石,妙处天可补。
试遣长须来,拜赐君已许。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不羁:不受拘束, 放荡。谬进取:错误的追求, 错误的进步。
舟具:船只装备。
出处:去向, 出发点。
客江湖:在江湖漂泊。
先容:预先的接纳。
外府:朝廷之外的地方。
蜀都:古代中国四川成都。
吴语:吴地的方言。
两坑石:可能指著名的石刻艺术。
拜赐:请求或接受赏赐。
翻译
书生总是放荡不羁,哪里是错误的追求进取。偶尔准备了船只,起初并未考虑去留问题。
在江湖漂泊三年,经历风浪狂舞洗礼。
皇宫如同九天之上,守卫森严如猛虎和兔子。
这里没有预先的接纳,怎忍心离开朝廷?
我读破万卷书,却一字未敢轻易表达。
回到蜀都后,笔下仍带着吴地口音。
听说那里的石刻,精妙之处仿佛天工可补。
试着派遣长长的胡须前来,你已答应赐予我恩典。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书生不羁的生活态度和其内心世界。首句“书生总不羁”表明书生不愿受束缚,追求自由自在。接着“岂是谬进取”则是在反思这种态度是否过于偏激。诗人通过一舟偶然具备这一意外之物,展开了自己三年来客居江湖的生活。
“风浪恣掀舞”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书生的内心与外界环境相互影响的情景,而“君门九天上,一一守菟虎”则隐喻着诗人对于高洁理想的追求和坚守。紧接着,“是间无先容,何忍弃外府”表现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与渴望,以及对精神家园的眷恋。
“万卷久已破,一字未及吐”则透露了书生对于知识的贪婪和积累,但却难以表达,内心的丰富与外界的隔阂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归来后,赋予蜀都之美,而“笔下带吴语”则展示了诗人的文化素养和地域特色。
最后,“传闻两坑石,妙处天可补”表达了对于自然奇迹的赞叹与渴望,而“试遣长须来,拜赐君已许”则是在请求一位前辈或师长的恩赐。整首诗通过书生的自述,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高度的生活理念,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与表达的困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