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版原文
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
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
名従姬旦始,渐播桐君录。
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
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
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
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俗。
岂但中土珍,兼之异邦鬻。
鹿门有佳士,博览无不瞩。
邂逅天随翁,篇章互赓续。
开园颐山下,屏迹松江曲。
有兴即挥毫,灿然存简牍。
伊予素寡爱,嗜好本不笃。
粤自少年时,低回客京毂。
虽非曳裾者,庇荫或华屋。
颇见绮纨中,齿牙厌粱肉。
小龙得屡试,粪土视珠玉。
团凤与葵花,?
式砆杂鱼目。
贵人自矜惜,捧玩且缄椟。
未数日注卑,定知双井辱。
于兹自研讨,至味识五六。
自尔入江湖,寻僧访幽独。
高人固多暇,探究亦颇熟。
闻道早春时,携aa45赴初旭。
惊雷未破蕾,采采不盈掬。
旋洗玉泉蒸,芳罄岂停宿。
须臾布轻缕,火候谨盈缩。
不惮顷间劳,经时废藏蓄。
髹筒净无染,箬笼匀且复。
苦畏梅润侵,暖须人气燠。
有如刚耿性,不受纤芥触。
又若廉夫心,难将微秽渎。
晴天敞虚府,石碾破轻绿。
永日遇闲宾,乳泉发新馥。
香浓夺兰露,色嫩欺秋菊。
闽俗竞传夸,丰腴面如粥。
自云叶家白,颇胜中山aa41。
好是一杯深,午窗春睡足。
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
嗟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
陆子咤中泠,次乃康王谷。
?
麻培顷曾尝,瓶罂走僮仆。
如今老且懒,细事百不欲。
美恶两俱忘,谁能强追逐。
姜盐拌白土,稍稍従吾蜀。
沿欲外形体,安能徇心腹。
由来薄滋味,日饭止脱粟。
外慕既已矣,胡为此羁束。
昨日散幽步,偶上天峰麓。
山圃正春风,蒙茸万旗簇。
呼儿为佳客,采制聊亦复。
地僻谁我従,包藏置厨簏。
何尝较优劣,但喜破睡速。
况此夏日长,人间正炎毒。
幽人无一事,午饭饱蔬菽。
困卧北窗风,风微动窗竹。
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
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
昔人固多癖,我癖良可赎。
为问刘伯伦,胡然枕糟曲。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苏东坡)所作,名为《寄周安孺茶》。诗中通过对植物的描写和探讨,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与热爱,以及个人品味和情感世界的独特展示。
首先,诗人以宏大的视角观察天地万物,将植物分为几类,强调灵品超凡之处。接着,以姬旦(古代人物名)始,逐渐流传至《桐君录》一书,探讨最早的赋咏者,是杜育一人。而唐人对此未有深入了解,直到陆氏开始论著。此后,常、李二人的清新流露,也令当时之士追慕高远。
接下来,诗人提及鹿门佳士博览无不尽视,并且天地间随意漫步,篇章互相连续。开园山下,屏迹松江曲,兴致所至,即挥毫书写,留存简牍。诗人自述素来寡爱嗜好,不深入,但自少年时就低徊客居京城。
在接下来的描绘中,诗人展示了对自然物象的细腻感受,小龙屡试粪土视如珠玉;团凤、葵花与鱼目等形象交错,贵人自矜惜之。未几日间注卑定知双井辱,对此事研讨至味识五六。
诗中随后写道,自入江湖寻僧访幽独,高人多暇探究亦颇熟。闻早春携籯赴初旭时,惊雷未破蕾采采不盈掬。旋洗玉泉蒸,芳馨岂停宿。须臾布轻缕火候谨盈缩,不惮顷间劳,经时废藏蓄。
诗的后半部分更深入探讨了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和物象之间微妙的关系,如髹筒净无染、箬笼匀且复;苦畏梅润侵暖须人气燠;有如刚耿性,不受纤芥触,及廉夫心难将微秽渎。
晴天敞虚府石碾破轻绿,永日遇闲宾乳泉发新馥。香浓夺兰露色嫩欺秋菊,闽俗竞传誇丰腴面如粥。自云叶家白颇胜中山醁;好是一杯深午窗春睡足。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
嗟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陆子吒中泠次乃康王谷。䗫培顷曾尝瓶罂走僮仆,如今老且懒细事百不欲。美恶两俱忘谁能强追逐。
诗的最后部分写道:姜盐拌白土稍稍从吾蜀,尚欲外形骸安能徇口腹。由来薄滋味日饭止脱粟,外慕既已矣胡为此羁束。昨日散幽步偶上天峰麓,山圃正春风蒙茸万旂簇。
呼儿为招客采制聊亦复,地僻谁我从包藏置厨簏。何尝较优劣但喜破睡速,况此夏日长人间正炎毒。幽人无一事午饭饱蔬菽,困卧北窗风风微动窗竹。
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昔人固多癖我癖良可赎,为问刘伯伦胡然枕糟曲。
这首诗通过对茶的寄语,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也反映出苏轼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和个人理想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