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裁诗苦惆怅,风雷看起卧龙身
出处:《和寄座主尚书》
唐 · 吴融
偶逢戎旅战争日,岂是明时放逐臣。
不用裁诗苦惆怅,风雷看起卧龙身。
不用裁诗苦惆怅,风雷看起卧龙身。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偶逢:偶然遇到。戎旅:战争,军事行动。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放逐臣:被流放的官员。
不用:无需。
裁诗:作诗,写诗。
苦惆怅:深深地忧愁。
风雷:指动荡的局势或有利的时机。
卧龙身:比喻隐居待时的贤才,这里特指像诸葛亮那样的人物。
翻译
偶尔遇到战争纷乱之时,怎么可能是盛世下被流放的臣子。无需费心作诗深感忧伤,风云际会之时即可如卧龙般腾起。
鉴赏
这首七言绝句描绘了一种特定的历史时刻与心境,诗人以深沉的笔触勾勒出战乱之日的沉重氛围和个人情感的复杂性。首句“偶逢戎旅战争日”直接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硝烟和混乱的时代背景中,“戎旅”指的是军队,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破坏和动荡是显而易见的。
接着,“岂是明时放逐臣”一句则引出了历史的深刻烙印。这里的“岂是”表达了一种疑问或反思的情绪,而“明时放逐臣”指的是古代帝王因政治原因而流放大臣的情况。这两句诗交织出一个主题:无论是战乱还是政治变迁,个人命运都可能因此而被翻天覆地。
第三句“不用裁诗苦惆怅”中,“不用裁”表达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自信,同时也透露了一种无奈和悲凉。诗人在战争与流放的大背景下,依然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但这种追求带给他的却是“苦惆怅”的情感体验。
最后,“风雷看起卧龙身”则是一幅生动的画面。“风雷”象征着天气的变化,也暗示着战乱的氛围,而“卧龙身”则引人联想,仿佛在这动荡不安的时世中,还有那隐藏的力量和希望。这里,“看起”二字,既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力量的观察,也流露出一种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个人情感与宏大的历史背景相结合,展现了一种深沉而又充满希望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