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虽云异,同欢在法筵
出处:《陪李侍御访聪上人禅居》
唐 · 孟浩然
欣逢柏台友,共谒聪公禅。
石室无人到,绳床见虎眠。
阴崖常抱雪,枯涧为生泉。
出处虽云异,同欢在法筵。
石室无人到,绳床见虎眠。
阴崖常抱雪,枯涧为生泉。
出处虽云异,同欢在法筵。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柏台:官署名,这里指柏台寺的朋友。共谒:一同拜谒。
聪公禅:指聪公禅寺或某位名叫聪公的高僧。
石室:禅寺中的石头小屋。
绳床:古时僧人打坐的简陋床铺。
阴崖:背阴的山崖。
抱雪:积雪覆盖。
枯涧:干涸的山涧。
生泉:新涌出的泉水。
出处:来处,背景。
法筵:佛法讲堂。
翻译
很高兴遇见了柏台的朋友们,一起参拜聪公的禅寺。禅房石室空无一人来访,只有老虎躺在绳床上休息。
阴暗的山崖上常年积雪,干涸的山涧中涌出清泉。
虽然我们的来处各不相同,但在此佛法讲堂共享欢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一同参访高僧的禅修之地,体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寻求心灵宁静的意境。开头两句“欣逢柏台友,共谒聪公禅”表明了诗人的喜悦心情,以及与朋友共同拜访聪上人禅室的情景。
第三、四句“石室无人到,绳床见虎眠”通过对空寂的石室和睡卧的老虎形象,展现了一种远离尘嚣、自然与野生动物共存的宁静画面。这种描写增强了禅修之地的孤寂与超然。
五六句“阴崖常抱雪,枯涧为生泉”则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阴冷的山崖上积有雪,干涸的河床中却有清泉流淌。这种对比增添了诗中的意境,使人感到即便在严寒之中,也蕴含着生命力。
最后两句“出处虽云异,同欢在法筵”表达了诗人与聪上人的精神相通,即使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但是在禅坐(法筵)上,他们共同体验到的内心喜悦是相同的。这也反映出了诗人对于禅宗“心即是道”的理解和认同。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禅修生活的描绘,传达了诗人追求精神超脱、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思,同时展现了唐代文人对于佛学尤其是禅宗文化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