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返犊笛声远,古木留人月色增
出处:《十一日三登峰顶》
明 · 释函是
何时何地独支藤,三上峰头尚有僧。
风起烟销江练碧,云寒霜重石床冰。
平原返犊笛声远,古木留人月色增。
万载清秋应共此,柴门深锁佛前灯。
风起烟销江练碧,云寒霜重石床冰。
平原返犊笛声远,古木留人月色增。
万载清秋应共此,柴门深锁佛前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十一日三次攀登山峰的壮丽景象与内心感受。首句“何时何地独支藤”以简练之笔勾勒出僧人独自攀登山峰的孤独身影,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接着“三上峰头尚有僧”则透露出僧人对山峰的执着与热爱,三次登顶,不言而喻地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
“风起烟销江练碧,云寒霜重石床冰”两句,运用对比手法,通过“风起”与“烟销”,“江练碧”与“云寒霜重”的景象,展现出山中天气的多变与壮美。江面如练,碧波荡漾,与云雾缭绕、霜重石冷形成鲜明对比,既表现了自然界的雄浑与静谧,也映射出僧人心境的宁静与深邃。
“平原返犊笛声远,古木留人月色增”描绘了山下平原的宁静与远处传来的笛声,以及古木环绕下的月色增添的神秘感。笛声悠扬,月色朦胧,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超凡脱俗的意境,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悟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最后,“万载清秋应共此,柴门深锁佛前灯”表达了诗人对永恒与不变的向往。无论时间如何流逝,季节如何更迭,心中的那份宁静与对佛理的追求,如同深锁在柴门后的灯光,恒久不变。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心灵深处信仰与追求的深刻表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对人生、对信仰的独特感悟,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理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