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公来忽嗟叹,不日云斤还旧观
可怜向苦糟曲厄,东撑西柱悬河倾。
一从公来忽嗟叹,不日云斤还旧观。
败栋宅鼠壁篆蜗,涌翠流光复辉焕。
坐想岷峨远山碧,先生已矣遗陈迹。
华阳三十六篇诗,今日拂尘炯全璧。
自来苏李两名家,斯堂二贤愈光华。
看公了却此县债,步武先生云路快。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德政:清明的政治。景苏:以景仰苏轼之意命名。
糟曲厄:困苦艰难的境遇。
云斤:比喻修复的工具或技艺。
败栋宅鼠:形容破败的房屋。
岷峨:四川的名山。
拂尘:擦拭灰尘,比喻整理。
步武:追随、模仿。
翻译
先生的德政特别清明,这座堂因此取名为景苏以示敬仰。令人感叹的是,他曾在困苦中挣扎,如同支撑倾倒的河堤。
自从先生到来后,这里立刻焕然一新,昔日的景象得以恢复。
破败的房屋里,老鼠在墙上爬行,篆刻的字迹模糊不清,但绿色和光芒又重新照耀。
遥想先生对远方岷峨青山的思念,他已经离开,只留下这些遗迹。
华阳的三十六篇诗作,如今擦拭干净,如完整的玉璧般熠熠生辉。
自苏李两位名家之后,这个堂屋因先生而更加光彩夺目。
看着先生完成了这里的事务,他的步伐仿佛也踏上了先生曾经的道路,心情畅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到任后,恢复了一个名为“景苏堂”的地方,其清明的德政和对旧迹的重振,使得这个地方焕然一新。诗中通过对比衰败与恢复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于这位官员的赞赏之情。
“先生德政殊清明,斯堂故以景苏名。”开篇即点出主旨,表达了对主人公德政的高度评价,并指出这个地方因而得名。接着,“可怜向苦糟曲厄,东撑西柱悬河倾。”通过描写昔日的凋敝和今日的恢复,强化了主人公功绩的感染力。
“一从公来忽嗟叹,不日云斤还旧观。”诗人对官员到任后的迅速改变表示惊讶,并形象地将其比作云斤削去旧物,重现古观。随后,“败栋宅鼠壁篆蜗,涌翠流光复辉焕。”通过对衰败建筑与恢复景象的对比,展示了主人公施政后的显著成效。
“坐想岷峨远山碧,先生已矣遗陈迹。”诗人在座中遥想那远处的碧绿山川,以及主人公已经逝去留下的往昔足迹。紧接着,“华阳三十六篇诗,今日拂尘炯全璧。”表达了对这位官员文学才华和成就的赞扬,将其比作古代名将华雄的三十六篇诗歌。
“自来苏李两名家,斯堂二贤愈光华。”作者指出景苏堂不仅因主人公而著称,同时也是苏、李两位名臣曾经留迹的地方,使得斯堂的光辉更加夺目。最后,“看公了却此县债,步武先生云路快。”诗人期望这位官员能够继续前人的美德,解除百姓的困苦,并希望他能够像古代圣贤一样,在政治上走得更远。
整首诗通过对主人公德政和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以及对其恢复景苏堂的赞赏,展现了作者对于理想官员形象的向往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