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殇我亦能齐视,自向寒窗揽鬓丝
出处:《悼保儿》
清末民国初 · 夏孙桐
尝尽人间骨肉悲,短棺阶下悄横时。
生无夙慧偏妨命,病不先知愧习医。
他日克家诚未卜,即今再索已嫌迟。
彭殇我亦能齐视,自向寒窗揽鬓丝。
生无夙慧偏妨命,病不先知愧习医。
他日克家诚未卜,即今再索已嫌迟。
彭殇我亦能齐视,自向寒窗揽鬓丝。
鉴赏
这首诗《悼保儿》是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夏孙桐所作,表达了对失去孩子的深切哀痛与反思。诗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无奈、对命运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忧虑。
首句“尝尽人间骨肉悲”,开篇便直抒胸臆,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悲伤的情感氛围中。接着,“短棺阶下悄横时”描绘了孩子离世后,棺木静静地置于台阶下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寂静而沉重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失去亲人的孤独和哀伤。
“生无夙慧偏妨命,病不先知愧习医”这两句是对孩子生前的回顾与反省。诗人认为孩子没有早慧,反而可能影响了命运;在疾病面前,未能提前预知和避免,对学习医学感到愧疚。这种自我反思,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他日克家诚未卜,即今再索已嫌迟”则表达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和对过去行动的后悔。诗人担心孩子未来能否成家立业,但又觉得现在寻求改变已经太晚,流露出一种深深的遗憾和无力感。
最后,“彭殇我亦能齐视,自向寒窗揽鬓丝”一句,诗人以超然的态度看待生死,表示自己能够将生死平等看待,面对生活的艰难,只能独自在寒窗下抚慰自己的心绪。这一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坚韧与自我安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失去孩子的哀痛、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反思,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