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经孤竹国,祠仰采薇人
出处:《谒夷齐庙效易渭远先生作》
清 · 凌扬藻
节以同怀著,忠繇易代伸。
地经孤竹国,祠仰采薇人。
但识彝伦叙,那知革命新。
饿夫无与偶,天子不能臣。
叹息黄虞没,衰徂志行屯。
正冠皆激义,脱屣为求仁。
诣绝操疑隘,风高气益振。
西山无表石,东海几扬尘。
百世师如在,三宗历久湮。
顽廉徵后起,秩祀率先民。
像蚀型模古,诚通謦咳亲。
闪青檐荫柏,湘绿俎羞蘋。
希圣谈宁易,含贞事孔辛。
永言思大老,莫漫愧明神。
地经孤竹国,祠仰采薇人。
但识彝伦叙,那知革命新。
饿夫无与偶,天子不能臣。
叹息黄虞没,衰徂志行屯。
正冠皆激义,脱屣为求仁。
诣绝操疑隘,风高气益振。
西山无表石,东海几扬尘。
百世师如在,三宗历久湮。
顽廉徵后起,秩祀率先民。
像蚀型模古,诚通謦咳亲。
闪青檐荫柏,湘绿俎羞蘋。
希圣谈宁易,含贞事孔辛。
永言思大老,莫漫愧明神。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凌扬藻的《谒夷齐庙效易渭远先生作》通过对伯夷、叔齐庙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贤人的敬仰和对道德伦理的崇尚。诗中提到两位忠诚于道义的人物,即使在改朝换代之际,他们的精神依然被后人传承。诗人感叹他们的高尚节操,如孤竹国的象征,祠堂中的采薇人,坚守着彝伦(社会秩序)的准则。
伯夷叔齐的清高不仕,即使是饿死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种精神让天子也无法使他们屈服。诗人感慨历史的变迁,但他们的人格魅力如同西山的石表、东海的尘埃那样长久。他们的榜样激励后世,成为百世师表,尽管随着时间流逝,有些事迹可能被遗忘,但他们的廉洁和仁德始终被尊崇。
庙宇中的景象古老而肃穆,青檐下的柏树和湘江边的祭祀食物,都体现了对圣贤的敬意。诗人深感学习圣人的教诲不易,坚守贞节更是艰难,但他决心效仿先贤,不辜负神明的期望。整首诗充满了对古代君子的敬仰和自我砥砺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