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去襄阳道,云山望欲迷
出处:《送襄阳僧纲》
明 · 王绅
丛林驰誉久,未许即幽栖。
禅学虽心解,僧纲要力提。
承恩魏阙北,归路鹿门西。
去去襄阳道,云山望欲迷。
禅学虽心解,僧纲要力提。
承恩魏阙北,归路鹿门西。
去去襄阳道,云山望欲迷。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绅所作的《送襄阳僧纲》。诗中描绘了对一位即将前往襄阳的僧人的送别之情,同时也蕴含了对佛法修行的深刻理解与对僧人责任的肯定。
首句“丛林驰誉久”,点出这位僧人在佛门中的声名远播,已经获得了长久的赞誉。接着“未许即幽栖”则暗示了他并未满足于隐居修行的生活,而是肩负着更重的责任和使命。
“禅学虽心解”,表明僧人对于禅学有着深入的理解和领悟,但“僧纲要力提”则强调了作为僧纲(即寺院的管理者)的职责,需要身体力行,不仅在精神层面引领信众,更要在实际行动中承担起管理寺院、弘扬佛法的重任。
“承恩魏阙北,归路鹿门西”两句,运用了典故和地名,表达了僧人受到朝廷恩赐后,将返回襄阳鹿门寺的旅程。这里“魏阙”象征朝廷,“鹿门”则是指襄阳附近的著名佛教圣地,通过这一转换,既展现了僧人的身份地位,也体现了其修行与世俗之间的联系。
最后,“去去襄阳道,云山望欲迷”以景结情,预示了僧人离别之际的场景。随着僧人的离去,诗人似乎也陷入了对远方云山的遐想之中,表达了对僧人此行的深切关怀与不舍,同时也流露出对未知旅途的期待与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人离别场景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其内心世界和修行理念的深刻揭示,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独特理解和对僧侣角色的尊重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