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帚不可偏,横扫碧空烟
出处:《种竹二首》
明 · 释函是
丹霞多异木,筼筜别一山。
常恐绿阴短,分植诸岩端。
天帚不可偏,横扫碧空烟。
碧烟无尽时,此帚天门悬。
阳屿有平石,名之为仙坛。
方广十丈馀,四围青琅玕。
风来动遐音,宫商自成弹。
相传羽化人,石上去不还。
洁净无尘箨,至今空盘桓。
我非爱方士,爱此清风寒。
敢效李卫公,日报竹平安。
常恐绿阴短,分植诸岩端。
天帚不可偏,横扫碧空烟。
碧烟无尽时,此帚天门悬。
阳屿有平石,名之为仙坛。
方广十丈馀,四围青琅玕。
风来动遐音,宫商自成弹。
相传羽化人,石上去不还。
洁净无尘箨,至今空盘桓。
我非爱方士,爱此清风寒。
敢效李卫公,日报竹平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明末时期对竹子的深情赞美与向往。诗中以“丹霞多异木,筼筜别一山”开篇,将竹子置于与众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暗示竹子的独特与珍贵。接着,“常恐绿阴短,分植诸岩端”,表达了对竹子生长环境的担忧,同时也流露出对竹子生命力的赞美。
“天帚不可偏,横扫碧空烟”,运用比喻手法,将竹叶比作天帚,形象地描绘了竹林在风中摇曳的情景,展现出竹林的壮观与生机勃勃。接下来,“碧烟无尽时,此帚天门悬”,进一步渲染了竹林的广阔与深远,仿佛竹林的绿意可以一直延伸到天边。
“阳屿有平石,名之为仙坛”,将竹林中的平石比作仙坛,增添了神秘色彩,暗示竹林不仅是自然的美景,也是超凡脱俗之地。随后,“方广十丈馀,四围青琅玕”,描述了竹林的规模与竹子的颜色,强调了竹林的宏大与竹子的翠绿。
“风来动遐音,宫商自成弹”,通过风声与竹叶的共鸣,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妙的音乐感,体现了竹林的宁静与和谐之美。最后,“相传羽化人,石上去不还”,引用传说,表达了对竹林中可能存在的神秘与超自然现象的向往与敬畏。
整首诗通过对竹子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竹子的美丽、生命力以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同时也蕴含了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深深赞叹。诗人的感情真挚而深沉,通过竹子这一自然元素,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