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珍岂宜贱子有,更后应合归王公
出处:《汤珙秘校遗沉水管笔一枝》
宋 · 梅尧臣
沉香细干天通中,束毫为呼诸葛翁。
久从海上厌持握,乞与阮籍书途穷。
物珍岂宜贱子有,更后应合归王公。
虚堂净几尘不到,砚傍置架珊瑚红。
乃知用遇自有处,君今莫叹居蒿蓬。
久从海上厌持握,乞与阮籍书途穷。
物珍岂宜贱子有,更后应合归王公。
虚堂净几尘不到,砚傍置架珊瑚红。
乃知用遇自有处,君今莫叹居蒿蓬。
拼音版原文
翻译
沉香木细长如通天之径,笔尖轻唤诸葛老翁。长久以来,我已厌倦了海上的持笔生涯,只求能像阮籍那样在困境中写书。
珍贵之物怎会属于我这贫贱之人,往后理当回归权贵之手。
空荡的厅堂洁净无尘,书案旁搁着珊瑚红的书架。
这才明白,每样事物都有其恰当的用途,你如今不必感叹身处草野之中。
注释
沉香:一种名贵木材。细干:细长的木料。
天通中:比喻高远之处。
束毫:握笔。
诸葛翁:指诸葛亮或代指有智慧的老者。
海上:比喻广阔的学识或经历。
持握:持笔书写。
阮籍:魏晋时期诗人,常以饮酒避世。
书途穷:在困境中写作。
物珍:珍贵之物。
贱子:自谦之词,指自己身份低微。
王公:贵族。
虚堂:空荡的厅堂。
净几:洁净的书桌。
珊瑚红:形容书架颜色鲜艳。
用遇:遭遇和使用。
自有处:各自的位置或命运。
居蒿蓬:居住在草野之中,比喻处境不佳。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所作,名为《汤珙秘校遗沉水管笔一枝》。诗中描述了一支沉香木制成的细管笔,它曾被诸葛翁持有,象征着高雅和智者之物。诗人感慨这支笔曾经在海上漂泊,如今被赠予自己,暗示了命运的流转。他认为珍贵之物不应属于寒微之人,但又认为笔的价值在于其能遇到识货之人,即使现在身处简陋之处,也应保持其高洁。最后劝诫读者不必因处境而感叹,因为笔的价值并非由环境决定,而是在于其内在的才能和用途。整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