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汤周宣世,岂复能过斯
出处:《因甫移宰晋陵》
宋 · 刘敞
自我游毗陵,五年今于兹。
未尝不闵雨,未尝不苦饥。
成汤周宣世,岂复能过斯。
上无桑林祷,下无云汉诗。
赤子饿沟渠,良田生蒺藜。
听于闾里间,愁毒不可为。
思得一贤人,救其渴与饥。
上天似悔祸,子乃今来尸。
爱民在恭俭,自可为吏师。
但恐百里小,膏泽难尽施。
子本湘乡君,湘人望子来。
下难兄弟别,上顾坟墓违。
将母以谂君,上书再三辞。
朝廷欣然许,多士咸谓宜。
为政推此心,可令孝者慈。
吾闻屠牛刀,不贵于割鸡。
思君苦道远,莞尔寄此词。
未尝不闵雨,未尝不苦饥。
成汤周宣世,岂复能过斯。
上无桑林祷,下无云汉诗。
赤子饿沟渠,良田生蒺藜。
听于闾里间,愁毒不可为。
思得一贤人,救其渴与饥。
上天似悔祸,子乃今来尸。
爱民在恭俭,自可为吏师。
但恐百里小,膏泽难尽施。
子本湘乡君,湘人望子来。
下难兄弟别,上顾坟墓违。
将母以谂君,上书再三辞。
朝廷欣然许,多士咸谓宜。
为政推此心,可令孝者慈。
吾闻屠牛刀,不贵于割鸡。
思君苦道远,莞尔寄此词。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敞所作的《因甫移宰晋陵》。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理想政治人物的期待。诗人从个人经历出发,描述了五年间在毗陵的生活,饱受雨水和饥饿之苦,以此引出对古代圣明君主的怀念,以及对当下缺乏有效解决民生问题措施的感慨。
诗人提出,理想的治理者应当具备节俭、爱护民众的品质,能够成为官员的楷模。然而,他也意识到,即使有这样的贤人,由于官职范围有限,可能难以全面实施其政策,惠及广大民众。诗中提到的“子”指的是即将赴任晋陵的官员,诗人对其抱有厚望,希望他能以仁爱之心治理地方,改善百姓生活。
诗的最后部分,诗人以“屠牛刀不贵于割鸡”为喻,强调大才应用于大处,而非局限于小事。同时,诗人通过“思君苦道远,莞尔寄此词”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友人即将赴任的祝福与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于理想政治的追求,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