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再挽神禹功,恍若鸿流开四象
出处:《乙亥十月往平定早发土门宿故关书所见》
元 · 刘因
风烟全赵如平掌,失脚山城梦犹想。
土门一缕汉时天,万古行人为谁仰?指似劲敌谈笑中,为状羸仆忍寒强。
当年鼓角如可闻,急著清吟和林响。
远山宛欲来相迎,近山留人屹相向。
或从井底忽登天,倚伏已能先想像。
平生爱山真恶谶,今日果为山所网。
昨朝爽翠拥修眉,最恨高楼负清赏。
壮怀郁郁闷欲绝,安得凌风恣吾往。
天教石顶放一头,驶若骅骝脱羁鞅。
山灵努力出奇供,只恐先生驾虚枉。
万壑霜松动悲啸,极目云烟埋莽苍。
北门形势护中原,办与奸雄增技痒。
太行横绝半九州,留在平原几尘坱。
何人为我起六丁,嵯峨尽堕天宇朗。
千年再挽神禹功,恍若鸿流开四象。
土门一缕汉时天,万古行人为谁仰?指似劲敌谈笑中,为状羸仆忍寒强。
当年鼓角如可闻,急著清吟和林响。
远山宛欲来相迎,近山留人屹相向。
或从井底忽登天,倚伏已能先想像。
平生爱山真恶谶,今日果为山所网。
昨朝爽翠拥修眉,最恨高楼负清赏。
壮怀郁郁闷欲绝,安得凌风恣吾往。
天教石顶放一头,驶若骅骝脱羁鞅。
山灵努力出奇供,只恐先生驾虚枉。
万壑霜松动悲啸,极目云烟埋莽苍。
北门形势护中原,办与奸雄增技痒。
太行横绝半九州,留在平原几尘坱。
何人为我起六丁,嵯峨尽堕天宇朗。
千年再挽神禹功,恍若鸿流开四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前往平定的清晨,途经土门和旧关时所见的壮丽山景,以及由此引发的深沉感慨。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壮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首句“风烟全赵如平掌”,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眼前的景色如同掌中之物般清晰可见,引出了下文对山城的回忆和想象。接着,“土门一缕汉时天”一句,将时间拉回古代,通过“一缕”这一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悠长与深远。
“万古行人为谁仰?”一句,既是对过往历史人物的敬仰,也是对自然伟力的赞叹。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描述山中的劲敌、瘦仆、鼓角等元素,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同时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远山宛欲来相迎,近山留人屹相向。”这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山川以情感,展现出山川与人的互动,营造了一种和谐共生的意境。随后,“或从井底忽登天,倚伏已能先想像。”则通过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人生起伏变化的深刻理解。
“平生爱山真恶谶,今日果为山所网。”这两句揭示了作者对山的喜爱与命运的无奈交织在一起的情感。接下来,“昨朝爽翠拥修眉,最恨高楼负清赏。”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未能尽情欣赏美景的遗憾。
“壮怀郁郁闷欲绝,安得凌风恣吾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激荡与渴望自由的心情。“天教石顶放一头,驶若骅骝脱羁鞅。”通过石顶与骏马的比喻,展现了对自由与力量的向往。
最后,“山灵努力出奇供,只恐先生驾虚枉。”表达了对山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希望得到山的帮助,实现某种愿望。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蕴含了对历史、人生、自由以及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