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出处:《九江口作》
唐 · 王昌龄
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漭漭:形容江水浩渺无际的样子。浔阳:地名,位于今江西九江市,此处代指江边之城。
驿门:驿站的门,古代传递文书或官员途中休息的地方。
黄芦洲:长满黄芦苇的沙洲。
五溪:泛指多条溪流,可能指代复杂的水系。
心期:内心的期望或志向。
万里游:远行至万里之外的旅行或征程。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弃才:被遗弃的人才,指未被重用的有才之士。
谪去:被贬谪离开。
鸷鸟:凶猛的鸟,比喻有勇有谋之人。
寒木:寒冷季节中的树木,此处可能象征坚毅不屈的品格。
丈夫:成年男子,这里指有志气的男儿。
吴钩:古代吴地所造的弯刀,常作为勇士的象征。
何当:何时能够。
报君恩:报答君主的恩惠。
单于:古代匈奴的首领称号,这里泛指敌方首领。
翻译
浩瀚的江面宽阔无边,秋雨过后浔阳更显清秋。驿站的门矗立在高高的河岸,放眼望去满是黄色的芦苇洲。
水流汇合了五条小溪,心中期待着远行万里游。
贤明的时代不会抛弃人才,即便被贬也随一叶孤舟漂流。
勇猛的鸟儿立在寒冷的枝头,大丈夫腰间佩戴着吴地的弯刀。
何时才能报答君王的恩情,斩下匈奴首领的首级归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飘逸的旅途情怀和深沉的怀念之情。开篇“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两句,通过对广阔江面和秋天细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萧瑟而又空旷的情景。紧接着,“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则表达了诗人站在高岸上的眺望之情,远方的黄芦洲似乎成了心向往之地。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一句,则透露出诗人对远行的渴望和自由奔走的理想。这里的“五溪”可能指的是长江中下游的某些支流,它们汇聚于此,为诗人的旅程增添了一份壮丽。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被贬官后的感慨和无奈,以及对自由生涯的向往。这里的“明时”通常指的是唐代的一位贬官诗人,他可能是杜甫,也有可能是其他同样遭遇的人物。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一句,则通过对凶猛之鸟和坚韧不拔的男子形象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英勇不屈的气概。这里的“丈夫”指的是具有高尚品格的男子,“吴钩”则是一种著名的宝剑。
最后,“何当报君恩,卻系单于头”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过往恩情的怀念和渴望复归的心迹。这里的“君恩”可能是指某位贵人的恩惠,而“却系单于头”则是一种隐喻,表达了诗人希望将这份恩情永远铭记在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一名贬官诗人对于自由、理想以及过往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