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孔子尚有言,我则异于是全文

孔子尚有言,我则异于是

出处:《读墨
宋 · 王安石
谁为尧舜徒,孔子而已矣。
人皆是尧舜,未必知孔子。
伯夷不辱身,柳下援而止。
孔子尚有言,我则异于是
兼爱为无父,排斥固其理。
孔墨必相用,自古宁有此。
退之嘲鲁连,顾未知之耳。
如何蔽于斯,独有见于彼。
凡人工自私,翟也信奇伟。
惜乎不见正,遂与中庸诡。
退之醇孟轲,而駮荀杨氏。
至其趣舍间,亦又蔽于己。
化而不自知,此语孰云俚。
咏言以自警,吾诗非好诋。

拼音版原文

shuíwèiyáoshùnkǒngér

rénjiēshìyáoshùnwèizhīkǒng

bǎishēnliǔxiàyuánérzhǐ

kǒngshàngyǒuyánshì

jiānàiwèipáichì

kǒngxiāngyòngníngyǒu

退tuìzhīcháoliánwèizhīzhīěr

yǒujiàn

fánréngōngzháixìnwěi

jiànzhèngsuìzhōngyōngguǐ

退tuìzhīchúnmèngérxúnyángshì

zhìshèjiānyòu

huàérzhīshúyún

yǒngyánjǐngshīfēihǎo

注释

徒:效仿。
而已矣:做到这样的程度。
是:成为。
知:理解。
伯夷:古代的隐士。
柳下援:柳下惠,以谦让著称。
异于是:与他不同。
兼爱:不分亲疏的爱。
固:必然。
相用:相互补充。
退之:韩愈的字。
鲁连:鲁仲连,战国时期人物。
蔽:蒙蔽。
奇伟:奇特伟大。
中庸:儒家的中庸之道。
醇:醇厚,推崇。
駮:批驳。
至其:至于他的。
俚:粗俗。
咏言:吟咏。
诋:诋毁。

翻译

谁效仿尧舜,唯有孔子能做到。
人人皆可成为尧舜,但未必了解孔子的思想。
伯夷坚守清高,柳下惠则有所妥协。
孔子仍有言论,我的观点与他不同。
兼爱等于否定父亲,这在逻辑上是必然的。
孔墨思想互补,自古以来从未如此。
韩愈嘲笑鲁仲连,只是因为他不了解罢了。
为何在这里被蒙蔽,而在那里却能洞察。
人皆自私,只有翟也是例外,他显得奇特伟大。
可惜未能看清正道,以至于与中庸之道相悖。
韩愈推崇孟子,批评荀子和杨朱。
在取舍之间,他也受自己观念所限。
变化发生而不自知,这话并非粗俗。
我以此诗自省,非好攻击他人。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评和自己的思想立场。诗中通过对古圣先贤的引用,表达了作者对于道德修养和学术思想的看法。

首句“谁为尧舜徒,孔子而已矣。”表明只有孔子才是尧舜时代圣君的真正传人,这里强调的是孔子的独特地位。紧接着,“人皆是尧舜,未必知孔子。”则指出尽管人们都仰慕尧舜,但并不一定理解孔子的教诲。这两句突出了孔子学说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伯夷不辱身,柳下援而止。”引用了古代两个不同品格的人物,伯夷洁身自好,不愿意委屈于不义之富,而柳下惠则是春秋时期的贤人,以其宽厚和善良著称。这里诗人通过对比这两种态度,表达了自己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

“孔子尚有言,我则异于是。”诗人表明虽然尊崇孔子的教诲,但自己的观点与之不同,这里体现了作者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接下来的几句,“兼爱为无父,排斥固其理。孔墨必相用,自古宁有此。”则是对儒家和墨家的学说进行辩论。诗人认为兼爱(墨家思想)如同没有父亲,而儒家和墨家的思想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

“退之嘲鲁连,顾未知之耳。”这里提到的是历史上的一段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在鲁国被嘲笑,但诗人认为这是一种不了解的情况。

“如何蔽于斯,独有见于彼。”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某些盲目和偏见的批评,同时也强调了自己清醒的认识。

“凡人工自私,翟也信奇伟。”则是对一般人的自私行为进行了抨击,而“惜乎不见正,遂与中庸诡。”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上的伪善和虚假现象的遗憾。

最后,“退之醇孟轲,而駮荀杨氏。”这里提到的是对当时某些学术流派的批评,如孟轲、荀子等人的思想。诗人认为这些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局限性。

“至其趣舍间,亦又蔽于己。”则是指出即便是在选择和放弃之间,也常常因为个人私利而陷入认识的盲区。

“化而不自知,此语孰云俚。”表达了诗人对于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某种观念或行为模式的批评,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期望。

整首诗最后,“咏言以自警,吾诗非好诋。”则是诗人的自我警示和反思,他通过吟咏古语来警醒自己,而不是为了批评他人。这里体现了诗人深刻的自省精神和对学问的严肃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