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胜身命施,亦胜坐天堂
出处:《诗偈 其八十二》
唐 · 庞蕴
知余转般若,见余转金刚。
合掌恭敬了,不动见空王。
亦胜身命施,亦胜坐天堂。
亦胜五台供,亦胜求西方。
于住而无住,其福不可量。
有为如梦幻,无相契真常。
合掌恭敬了,不动见空王。
亦胜身命施,亦胜坐天堂。
亦胜五台供,亦胜求西方。
于住而无住,其福不可量。
有为如梦幻,无相契真常。
注释
般若:智慧。金刚:象征坚固不坏。
合掌:双手合十以示敬意。
空王:佛教中的法王,象征空性智慧。
身命施:布施身体和生命。
五台:中国佛教圣地。
西方:指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
无住:超越世俗的停留状态。
有为:世间一切有目的、有作为的行为。
无相:无固定形态或形象。
真常:永恒不变的真理。
翻译
了解到我已转变智慧,见到我已成就金刚不坏之身。双手合十表示敬意,静观空无,见到法王的境界。
这胜过直接布施身体和生命,也胜过在极乐世界安享。
更超过在五台山供奉,或是向西方祈求解脱。
在停留与无停留中,福报无法估量。
世间一切作为如同梦幻泡影,唯有无相契合永恒真理。
鉴赏
这首诗偈出自唐代高僧庞蕴之手,体现了深厚的佛教修行与哲学思想。开篇“知余转般若,见余转金刚”两句,表达了对般若智慧和金刚不坏境界的追求与领悟。在佛教中,般若代表智慧,能够洞察一切现象的真相;而金刚则象征坚固无比的定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态度。
“合掌恭敬了,不动见空王”显示了诗人对佛法的尊崇与信仰,以及通过静坐禅修达到内心平和、观照虚空之境界。这里的“空王”可能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本质或是某种高级的精神存在。
接下来的四句“亦胜身命施,亦胜坐天堂。亦胜五台供,亦胜求西方。”则是在比较不同类型的修行方式,其中包括了出家人的布施、静坐禅修、朝拜名山(如五台山)以及向往净土(如西方极乐世界)。诗人认为这些修行虽各有所长,但都无法与内心的觉悟相比。
最后两句“于住而无住,其福不可量。有为如梦幻,无相契真常。”则是对修行境界的进一步描述。在此,"于住而无住"意味着即便在有所寄托的生活状态中,也保持一种内心的自由与超脱;“其福不可量”表明这种觉悟带来的福乐是无法衡量的。紧接着,“有为如梦幻,无相契真常”则是在强调世间的一切现象都像梦幻一样不实,而只有无相(即没有形相)的真理才是恒久不变的。
整首诗偈通过对佛教修行与哲学的深刻领悟,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觉醒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