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云王逸少,草圣入神妙
出处:《题金山妙高台》
宋 · 杨万里
金山未到时,羡渠奄有万里之长江。
金山既到了,长江不见只见千步廊。
老夫平生不奈事,点检风光难可意。
老僧觉我见睫眉,引入妙高台上嬉。
不知老僧有妙手,卷舒江山在怀袖。
挂上西窗方丈间,长江浮在炉烟端。
长江南边千万山,一时飞入两眼寒。
最爱檐前绝奇处,江心巉然景纯墓。
僧言道许乃浪传,龙宫特书珠贝编。
初云谢灵运,爱山如爱命。
掇取天台雁荡怪石头,叠作假山立中流。
又云王逸少,草圣入神妙。
天赐琉璃笔格玉砚屏,仍将大江作陶泓。
老夫闻二说,沉吟未能决。
长年抵死催上船,徘徊欲去空茫然。
金山既到了,长江不见只见千步廊。
老夫平生不奈事,点检风光难可意。
老僧觉我见睫眉,引入妙高台上嬉。
不知老僧有妙手,卷舒江山在怀袖。
挂上西窗方丈间,长江浮在炉烟端。
长江南边千万山,一时飞入两眼寒。
最爱檐前绝奇处,江心巉然景纯墓。
僧言道许乃浪传,龙宫特书珠贝编。
初云谢灵运,爱山如爱命。
掇取天台雁荡怪石头,叠作假山立中流。
又云王逸少,草圣入神妙。
天赐琉璃笔格玉砚屏,仍将大江作陶泓。
老夫闻二说,沉吟未能决。
长年抵死催上船,徘徊欲去空茫然。
注释
金山:金山寺。奄有:占有。
千步廊:狭窄的走廊。
点检:欣赏。
风光:景色。
妙高台:一处高台。
嬉:游玩。
妙手:神奇的手法。
怀袖:袖中。
西窗:西边的窗户。
炉烟:炉火的烟雾。
一时:瞬间。
寒:心生寒意。
江心巉然景纯墓:江心的险峻景色像墓地一样纯净。
浪传:流传的传说。
龙宫:神话中的宫殿。
珠贝编:珍珠贝书卷。
谢灵运:古代诗人。
爱山如爱命:热爱山水如同生命。
天台雁荡:浙江的名胜。
怪石头:奇特的石头。
王逸少:书法家王羲之。
草圣:草书圣手。
琉璃笔格玉砚屏:珍贵的书写工具。
陶泓:古代的砚池。
长年:长久以来。
抵死:极力。
空茫然:茫然无措。
翻译
还未到达金山时,我羡慕他拥有万里长江的壮丽景色。真正到了金山,却发现长江不再,只见到狭窄的千步走廊。
我一生无法抵挡这样的美景,但欣赏起来却难以尽兴。
老僧察觉了我的失落,带我进入妙高台,让我放松。
原来老僧有一双神奇的手,江山画卷藏于袖中。
画卷挂在西窗的丈室里,长江仿佛漂浮在炉烟之上。
长江南岸的群山,瞬间映入眼帘,令人心生寒意。
最喜欢的是屋檐下那绝美的景色,江心的巉岩景色纯净如墓。
僧人说这是道听途说,其实是龙宫特别记载在珍珠贝编的故事。
起初听说谢灵运,他爱山如同珍视生命。
他从天台雁荡搬来奇特的石头,堆砌成假山置于江中。
又说王逸少,草书技艺出神入化。
天赐给他琉璃笔、玉砚和屏风,还将大江比作他的创作源泉。
听到这两种说法,我沉吟不决。
长久以来,有人催促我登船离去,我犹豫不决,心中迷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长江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开篇即以"金山未到时,羡渠奄有万里之长江"表达了对于未见之境的无限憧憬。然而当"金山既到了",诗人却发现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差距,只见"千步廊"而不见预期中的长江。这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高标准和理想化的追求。
接着,诗人转向内心世界,表达了自己"老夫平生不奈事,点检风光难可意"的感慨。这里透露出诗人的世故与淡然,面对无法如愿的现实,他选择了超脱和接受。
随后,诗人被一位老僧引入妙高台上嬉,这个场景转换为一种心灵的解脱。在这个过程中,"不知老僧有妙手,卷舒江山在怀袖"显示出老僧的神奇能力,将自然之美收入掌控。紧接着,"挂上西窗方丈间,长江浮在炉烟端"则是对这种超脱境界的描写,长江如同幻影般呈现。
诗人随后对长江南边千万山景致的描绘,以及对"檐前绝奇处,江心巉然景纯墓"的赞美,都表明了他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感受和无限喜爱。接下来的几句则是对历史上两位文学大家谢灵运和王逸少的赞誉,他们分别以爱山如命和草圣入神妙著称。
最后,诗人在听闻这两种不同态度之后,仍旧处于犹豫不决之中。"长年抵死催上船,徘徊欲去空茫然"表达了他对待定的彷徨和内心的矛盾,这也许是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内心深处的一种挣扎。
总体而言,此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还透露出了他们对于生命、自然与文化传承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