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意有在,众人但愆尤
出处:《又答陈公美三首 其一》
宋 · 苏洵
仲尼鲁司寇,官职亦已优。
从祭肉不及,戴冕奔诸侯。
当时不之知,为肉诚可羞。
君子意有在,众人但愆尤。
置之待后世,皎皎无足忧。
从祭肉不及,戴冕奔诸侯。
当时不之知,为肉诚可羞。
君子意有在,众人但愆尤。
置之待后世,皎皎无足忧。
注释
仲尼:孔子的字。鲁司寇:鲁国的司法官。
从祭:次等的祭祀。
戴冕:古代官员的礼帽,象征地位。
奔诸侯:拜访各国诸侯。
愆尤:过失和责备。
后世:未来的历史或后代。
皎皎:光明磊落的样子。
翻译
孔子担任鲁国司寇,官职已经很高。祭祀时他没有得到足够的肉食,却戴着冕冠去奔走各国诸侯。
当时的人并未理解他的苦衷,认为他为肉食之事感到羞耻。
其实君子心中有更大的抱负,众人只看到他的过失。
他把这些放在身后,留给后人评价,光明磊落,无需过多担忧。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了诗人对孔子(仲尼)崇高品德和智慧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出诗人自己面对现实困境时不屈不挠的精神态度。诗中“鲁司寇”指的是孔子的家乡鲁国,孔子虽然身为大夫(官职),地位已然尊崇,但他在祭祀时甚至连肉都吃不上,这种清贫的境况并未减损其德行和智慧。戴冕奔走于诸侯之间,是指孔子周游列国,推广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
“当时不之知”表达了当时人们没有认识到孔子的伟大,而“为肉诚可羞”则是说孔子对物质利益的淡漠,使他在困难中依然保持着高洁的人格。"君子意有在,众人但愆尤"意味着君子之心始终如一,而普通人却常常迷失方向。
最后两句“置之待后世,皎皎无足忧”表达了诗人对未来保持乐观的态度,即使目前处境艰难,也相信自己的选择和信念将会在未来的岁月中得到认可和尊敬。整首诗不仅是对孔子的颂扬,更是苏洵自己面对困境时坚守理想和品德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