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不向莺花薄,诗意自如天地春
出处:《春末寄周琏》
唐 · 贯休
暮角含风雨气曛,寂寥莓翠上衣巾。
道情不向莺花薄,诗意自如天地春。
梦入乱峰仍履雪,吟看芳草祗思人。
手中孤桂月中在,来听泉声莫厌频。
道情不向莺花薄,诗意自如天地春。
梦入乱峰仍履雪,吟看芳草祗思人。
手中孤桂月中在,来听泉声莫厌频。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暮角:傍晚的号角。风雨气曛:风雨交加,天色昏暗。
寂寥莓翠:寂静冷清,莓苔青翠。
道情:道义情感。
莺花薄:比喻世俗的浮华。
诗意自如:诗兴自然流露。
乱峰:山峰错落。
履雪:踏雪。
吟看:边吟咏边看。
芳草:象征美好的事物或远方的人。
孤桂:月桂,象征孤独。
泉声:泉水声。
莫厌频:请不要嫌烦。
翻译
傍晚的号角中带着风雨的气息,四周昏暗,只有莓苔点缀的衣物显得孤独。尽管世事变迁,我的道义情怀不会因莺花的浅薄而改变,诗兴如春天般自在无拘。
梦境中我踏过乱峰上的积雪,吟咏间只思念着远方的人。
手中握着象征孤独的月桂,倾听泉水声时,请不要嫌我频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朋友深厚的情谊。
"暮角含风雨气曛,寂寥莓翠上衣巾。"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暮春时分的景象,微风中带着细雨,空气湿润而又不失清新。"寂寥"一词传达出一种静谧与淡远之感,而"莓翠上衣巾"则是对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描绘。
"道情不向莺花薄,诗意自如天地春。" 这两句表明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不像轻薄的燕子之情,而是如同春天一般广博无边。"诗意"二字,更显示出诗人心中充满了诗意盎然的情怀。
"梦入乱峰仍履雪,吟看芳草祗思人。" 这两句则是对内心世界的描绘。"梦入乱峰"表达了一种超脱现实、追求理想的精神状态,而"吟看芳草祗思人"则显示出诗人在欣赏自然美景时,总是会不自觉地想到远方的人。
"手中孤桂月中在,来听泉声莫厌频。" 最后两句则是一种邀友赏月、共听泉声的雅致之举。"手中孤桂"暗示了诗人独自一人时的寂寞,而"月中在"则是对月亮美景的享受。"来听泉声莫厌频"则是一种对自然声音无限喜爱的情感表达。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抒写,传递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他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