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台殿变秋蓬,荆棘沾衣泣寒露
出处:《姑苏台上月》
宋 · 曹勋
姑苏台上月,倒景浮天河。
石梁卧长洲,垂虹跃金波。
丛薄散兰麝,水底流笙歌。
歌声未断樽前舞,越兵夜入三江浦。
吴王沉醉未及醒,不知身已为降虏。
响靸廊前珠翠横,采香径里喧鼙鼓。
西施和泪下珠楼,回首吴宫隔烟雾。
姑苏台殿变秋蓬,荆棘沾衣泣寒露。
至今风月动凄凉,馀址石桥尚如故。
石梁卧长洲,垂虹跃金波。
丛薄散兰麝,水底流笙歌。
歌声未断樽前舞,越兵夜入三江浦。
吴王沉醉未及醒,不知身已为降虏。
响靸廊前珠翠横,采香径里喧鼙鼓。
西施和泪下珠楼,回首吴宫隔烟雾。
姑苏台殿变秋蓬,荆棘沾衣泣寒露。
至今风月动凄凉,馀址石桥尚如故。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姑苏台上月色的壮丽景象,以及与之相关的吴王荒淫与亡国的历史故事。"倒景浮天河"形象地展现了月光映照在河面上的奇幻效果,"石梁卧长洲,垂虹跃金波"则描绘了月色下的桥梁和水面波光粼粼的美景。然而,诗人并未止于自然景色的赞美,而是通过"越兵夜入三江浦"引入历史转折,暗示吴王沉湎于享乐,不自知国破家亡的命运。
"歌声未断樽前舞"与"西施和泪下珠楼"将歌舞升平与国家衰败形成鲜明对比,西施的泪水和吴宫的迷离烟雾,增添了悲剧色彩。"姑苏台殿变秋蓬,荆棘沾衣泣寒露"揭示了昔日繁华宫殿如今的荒凉,诗人以"至今风月动凄凉"表达对历史沧桑的感慨,最后以"余址石桥尚如故"收尾,强调历史遗迹虽在,但人事已非。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月为引,寓言深刻,既有对姑苏台月色的细腻描绘,又有对历史兴衰的沉痛反思,体现了宋词中婉约与豪放并存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