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签标李泌,藻翰记卢琚
出处:《和刘通判赠人刻图书印韵》
明 · 唐文凤
剪刀知汉篆,符刻是秦书。
磨砺形模小,雕锼字画疏。
绝怜新制巧,岂识古文馀。
印白纤痕灭,涵朱淡色除。
售求增贵重,贻赠感勤渠。
素璞剜难就,黄金铸不如。
传家称旧物,好古属贫居。
经史烦明證,篇章任卷舒。
牙签标李泌,藻翰记卢琚。
携贡玉堂署,相随赋子虚。
磨砺形模小,雕锼字画疏。
绝怜新制巧,岂识古文馀。
印白纤痕灭,涵朱淡色除。
售求增贵重,贻赠感勤渠。
素璞剜难就,黄金铸不如。
传家称旧物,好古属贫居。
经史烦明證,篇章任卷舒。
牙签标李泌,藻翰记卢琚。
携贡玉堂署,相随赋子虚。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唐文凤的《和刘通判赠人刻图书印韵》是一首酬答诗,表达了对友人赠送图书印的感激与赞赏。诗中通过描绘图书印的细节,展现了其精致工艺:剪刀刻画出汉篆的韵味,秦书风格的符刻清晰可见。小巧的形状和疏朗的字画线条,体现出匠心独运的新制巧妙。
诗人对古文字的珍视溢于言表,认为这种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已不易得,而友人的馈赠更显得珍贵。图书印的洁白痕迹消失,朱色淡雅褪去,更显其价值。诗人强调了这不仅是物质上的贵重,更是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对于喜好古物的人而言,它是贫居生活的宝贵财富。
诗中提及的“经史烦明证”、“篇章任卷舒”,暗示图书印可用于学术研究,承载着丰富的知识。诗人还以李泌和卢琚两位历史人物为例,说明图书印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最后,诗人将图书印视为珍贵的贡品,带到玉堂署,并期待能一同创作佳作,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般流传后世。
整首诗语言简洁,情感真挚,既赞美了图书印的艺术价值,又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