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晒书如晒麦,人间耕学本来同
出处:《晒书》
明 · 邵宝
连日晒书如晒麦,人间耕学本来同。
一经偶尔头垂白,万卷徒然腹自空。
今古遗文随世变,圣贤精义与天通。
漫酬宾客无虚问,乡里犹传邵二翁。
一经偶尔头垂白,万卷徒然腹自空。
今古遗文随世变,圣贤精义与天通。
漫酬宾客无虚问,乡里犹传邵二翁。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邵宝所作,题为《晒书(其一)》。邵宝,字国贤,号遵岩,是明朝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此诗通过晒书这一日常景象,巧妙地融入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治学精神。
首联“连日晒书如晒麦,人间耕学本来同”,以晒书比作晒麦,形象地表达了学习如同农事一般,需要辛勤耕耘。这里将读书与农耕相提并论,强调了知识获取与生活实践的相通性,体现了邵宝对教育的独到见解。
颔联“一经偶尔头垂白,万卷徒然腹自空”,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学与用的关系。一方面,即使年华老去,仍能从书中汲取知识,犹如白发苍苍的老人依然能有所收获;另一方面,尽管积累了无数书籍,若不加以运用,知识也只是空洞无物。这两句诗警示人们,学习不应仅停留在表面,而应注重实际应用,方能真正受益。
颈联“今古遗文随世变,圣贤精义与天通”,指出古今文献虽随时代变迁,但其中蕴含的圣贤智慧却与天地相通,永恒不变。这反映了邵宝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以及对人类智慧超越时空界限的认识。
尾联“漫酬宾客无虚问,乡里犹传邵二翁”,表明邵宝在日常生活中对待宾客的态度,无论是闲聊还是询问,他都认真对待,不虚度时光。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邵宝在乡里的声望与影响力,他的言行举止被乡人所传颂。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邵宝对教育与学问的深刻理解,还蕴含了他对人生、社会及自然的独到见解,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