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清印故山月,一点灵犀通夜遥
出处:《寄坏庵》
宋 · 释居简
坏庵老牛老捏怪,刚把虚空立疆界。
不知烧作一聚灰,问云此怪坏不坏。
今犹不死亦不烧,掩息弗与生同条。
苕溪清印故山月,一点灵犀通夜遥。
倒刹拈花各三昧,会底不知渠不会。
珊瑚树林日杲杲,东倒何妨复西擂。
不知烧作一聚灰,问云此怪坏不坏。
今犹不死亦不烧,掩息弗与生同条。
苕溪清印故山月,一点灵犀通夜遥。
倒刹拈花各三昧,会底不知渠不会。
珊瑚树林日杲杲,东倒何妨复西擂。
鉴赏
这首诗以奇特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充满禅意的画面。诗人通过描述“坏庵老牛”这一形象,巧妙地融入了对人生、宇宙以及禅宗智慧的思考。
首句“坏庵老牛老捏怪”,以“坏庵老牛”为引子,暗喻人生的无常和变化。老牛“捏怪”,既是对生活琐事的调侃,也是对世间万物瞬息万变的感慨。接着,“刚把虚空立疆界”一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存在的探讨,似乎在说,即使是看似稳固的虚空,也难以界定生命的边界。
“不知烧作一聚灰,问云此怪坏不坏”两句,将话题转向生死,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却深奥的问题:生命最终归于尘土,那么,这过程中的一切是破坏还是转化?诗人在这里提出了对生命本质的追问。
“今犹不死亦不烧,掩息弗与生同条”则表达了对生命延续的另一种理解,即生命虽终将消逝,但其精神或意义可以超越物质的存在,成为永恒的一部分。
“苕溪清印故山月,一点灵犀通夜遥”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暗示了心灵的纯净与深远,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这里的“灵犀”不仅指个人的心灵,也象征着人与宇宙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系。
“倒刹拈花各三昧,会底不知渠不会”则引入了禅宗的典故,通过“倒刹”(倒立的佛像)和“拈花微笑”的故事,探讨了悟道与理解的层次。这里强调的是直觉和内在体验的重要性,而非外在形式或言语所能完全表达的真理。
最后,“珊瑚树林日杲杲,东倒何妨复西擂”以自然界的景象结束,寓意着生命的活力与变化,同时也暗示了无论生命如何流转,都应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勇敢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宇宙和禅宗智慧的独特见解,是一首富有启发性和艺术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