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以眼听,观音以耳观
出处:《治平寺清音堂》
宋 · 洪咨夔
普门以眼听,观音以耳观。
谓得观听真,竟被耳眼瞒。
瞎却观音耳,聋却普门眼。
万法本来空,蒙头都不管。
君不见大藏五千四十八卷,第一句如是我闻无着处。
谓得观听真,竟被耳眼瞒。
瞎却观音耳,聋却普门眼。
万法本来空,蒙头都不管。
君不见大藏五千四十八卷,第一句如是我闻无着处。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普门:佛教中指普贤菩萨的法门。听:倾听,这里指理解。
观:观察,这里指洞察事物。
瞒:欺骗,隐瞒。
瞎却:使...失明。
聋却:使...失聪。
万法:一切法,指世间万物。
本来空:佛教中认为万物皆空。
蒙头:遮住头部,引申为不理会。
大藏:佛教经典总称。
五千四十八卷:泛指大量佛经。
如是我闻:佛教故事开头语,表示以下内容是亲耳所闻。
翻译
普门用眼睛倾听,观音用耳朵观察。说能真实地观照和倾听,却都被耳朵和眼睛所欺骗。
弄瞎了观音的耳朵,堵死了普门的眼睛。
万物本就虚无,这些都无关紧要。
你没看到大藏经有五千四百八十多卷,第一句就是‘如是我闻’,没有落脚之处。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洪咨夔的《治平寺清音堂》,通过对普门和观音的描绘,探讨了视听认知的局限性。"普门以眼听,观音以耳观",暗示普门和观音虽分别依赖视觉和听觉来理解世界,但其实这些感官并不能触及事物的本质。"瞎却观音耳,聋却普门眼"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认知偏差,即使他们的特异功能(眼耳)失效,也揭示出万法皆空的佛教教义。最后以"大藏五千四十八卷,第一句如是我闻无着处"作结,指出即便是佛经中的智慧,也无法完全解决对世界的困惑,因为真理超越了言语和感知的边界。整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