贻谋欲怪秦先世,避乱曾无戡乱心
出处:《雨中入桃源》
清末近现代初 · 吴妍因
不见桃花芳满林,载途风雨怅秋深。
犹闻鸡犬疑真假,便访溪山认古今。
耕织本来难自给,干戈焉往不相寻。
贻谋欲怪秦先世,避乱曾无戡乱心。
犹闻鸡犬疑真假,便访溪山认古今。
耕织本来难自给,干戈焉往不相寻。
贻谋欲怪秦先世,避乱曾无戡乱心。
鉴赏
这首《雨中入桃源》由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的诗人吴妍因所作。诗中描绘了雨中探访桃源的景象与感受,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首句“不见桃花芳满林”,开篇即以桃花满林的美景为背景,却在“不见”二字上点出了一种遗憾与期待,暗示了探寻的过程。接着“载途风雨怅秋深”,描述了行进途中遭遇风雨,秋天的深沉与凄凉,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犹闻鸡犬疑真假”,通过听到远处的鸡鸣犬吠声,诗人对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产生了疑惑,这种疑惑不仅指向了外界的桃源,也触及到了内心深处对于真实与虚幻的思考。紧接着“便访溪山认古今”,表达了诗人想要亲自去寻找、验证这一疑惑,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之中。
“耕织本来难自给”,诗人在此处反思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生存状态——耕作与纺织,指出其难以满足个体或群体的全部需求,暗含了对社会经济结构的批判。而“干戈焉往不相寻”,则进一步揭示了战争与冲突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无论何时何地,都难以逃脱。
最后,“贻谋欲怪秦先世,避乱曾无戡乱心”,诗人借古喻今,表达了对秦始皇及其先祖的疑问,以及对历史上那些逃避战乱的人们没有真正解决战乱问题的感慨。这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反思,也是对当下社会问题的一种隐喻,提醒人们面对困境时应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行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社会等多个层面的洞察与感悟,语言流畅,情感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