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知捕蝉,不知黄雀来
出处:《葬无主墓碑》
宋 · 文天祥
路逢一石碑,亭亭傲风雨。
停骖彷佛看,云是无主墓。
末书戊申岁,屈指九十秋。
是时龙渡江,甲子恍一周。
借问葬者谁,承平百世祖。
亦有周馀民,战骨委黄土。
太祖下江南,誓不戮一人。
神孙再立国,天以报至仁。
大河流血丹,屠毒谁之罪。
潼关忽不守,皇皇依汴蔡。
螳螂知捕蝉,不知黄雀来。
今古有兴废,重为生人哀。
停骖彷佛看,云是无主墓。
末书戊申岁,屈指九十秋。
是时龙渡江,甲子恍一周。
借问葬者谁,承平百世祖。
亦有周馀民,战骨委黄土。
太祖下江南,誓不戮一人。
神孙再立国,天以报至仁。
大河流血丹,屠毒谁之罪。
潼关忽不守,皇皇依汴蔡。
螳螂知捕蝉,不知黄雀来。
今古有兴废,重为生人哀。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石碑:路边的石碑。亭亭:直立的样子。
风雨:风雨交加。
停骖:停下马车。
彷佛:好像。
无主墓:无人认领的墓地。
戊申岁:某个戊申年。
屈指:扳着手指计算。
九十秋:九十个秋天。
龙渡江:龙年渡过长江。
恍一周:仿佛一个轮回。
葬者:埋葬在这里的人。
承平:太平盛世。
百世祖:历代祖先。
周馀民:周朝遗留的百姓。
战骨:战争中的死者。
黄土:泥土。
太祖:开国君主。
誓不戮一人:发誓不杀一人。
神孙:神圣的后代。
再立国:重新建立国家。
至仁:极大的仁德。
大河流血丹:河水被鲜血染红。
屠毒:屠杀和残暴。
罪:罪责。
潼关:军事要塞。
忽不守:突然失守。
皇皇:慌张。
汴蔡:汴京和蔡州。
螳螂:昆虫。
捕蝉:捕捉蝉。
黄雀:鸟儿。
兴废:兴盛与衰败。
生人:世人。
翻译
在路上遇到一块石碑,它独自屹立在风雨中。停下马车仔细观看,听说这是无主的墓地。
碑上刻着戊申年的字样,算起来已有九十个秋天。
那时正值龙年,历史轮回仿佛又回到了起点。
询问这墓地的主人是谁,原来是和平盛世的百世祖先。
也有周朝的遗民,他们的尸骨散落在黄土之中。
太祖率军南下江南,发誓不伤害任何一个人。
他的后裔再次建立国家,苍天以此回报他的大仁大义。
大河里流淌着鲜血,这是谁的罪过?
潼关忽然失守,皇帝慌忙逃往汴京和蔡州。
螳螂只知道捕捉蝉,却不知黄雀正窥伺在后。
历史的兴衰更替,让人再次为世间生灵感到悲哀。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爱国将领文天祥所作,表达了他对国家兴衰的忧虑以及对英雄墓葬者的尊重之情。全诗语言雄浑,情感深沉,充满了历史的沧桑和个人的悲壮。
诗人在路上遇见一座石碑,亭亭伫立,傲视风雨,这种景象让他不禁停下马匹,仔细观望。这座碑标着的是无主之墓,时间久远已至九十个秋季。诗中提到的“龙渡江”、“甲子恍一周”可能隐喻着历史的轮回和时光的流逝。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对比历史上的盛世与现实的衰败,表达了对过去英雄事迹的怀念之情。提及“承平百世祖”,说明这些无名英雄曾为国为民立下赫赫功业。而“周馀民”、“战骨委黄土”则描绘了一场战争后的惨状,生者痛心,死者遗憾。
诗人的情感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达到高潮。他提及太祖(即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南下江南时的誓言,以及神孙(后来的君主)的重建江山,展现了对先贤的敬仰之情。然而,“大河流血丹”一句,却又转而抒发了对战争残酷、人民苦难的深刻哀思。
最后几句“潼关忽不守,皇皇依汴蔡。螳螂知捕蝉,不知黄雀来。”则借用了历史典故,表达了对英雄辈出的怀念和对时事变迁的无奈。螳螂捕蝉不知黄雀将至,象征着人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得失,却不知道更大的危机即将到来。
整首诗通过对无主墓碑的描述,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英雄事迹的怀念,以及对未来不可预知变化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