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民情有愁恨,天意那能回全文

民情有愁恨,天意那能回

宋 · 王十朋
荧惑照南纪,千里生尘埃。
守臣失其职,闵雨肠空摧。
奔走佞佛老,吁嗟祷风雷。
烁石势愈炽,望霓心可哀。
民情有愁恨,天意那能回
缅怀端明公,岂薄德与才。
乞雨问山神,胡为亦迟徊。
邻邦贤使君,道妙藏灵台。
不待雨催诗,却以诗篇催。
伫听泻糟床,遥期衔贺杯。
政理阴阳和,诚加金石开。
馀波必及我,飘洒桐城隈。
两郡桐青青,年丰廪崔嵬。
普天望作霖,公盍归乎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社会中的一场旱灾,以及人们在面对自然灾难时的种种反应和祈求。诗人王十朋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官民之间的互动,以及不同人物在面对困境时的心态和行为。

首先,诗的开头“荧惑照南纪,千里生尘埃”描绘了旱灾的景象,太阳如同火球般炙烤大地,千里之内尘土飞扬,形象地展示了旱灾的严重性。接着,“守臣失其职,闵雨肠空摧”表达了官员在旱灾面前无力应对,内心充满忧虑的情景。这种对比鲜明地突出了官民在自然灾害面前的不同处境和感受。

随后,诗人描述了人们通过各种方式祈求降雨,包括向佛教僧侣和神灵祷告,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奔走佞佛老,吁嗟祷风雷。烁石势愈炽,望霓心可哀。”这几句诗生动地刻画了人们在绝望中的挣扎和对希望的执着追求。

然而,诗的转折点出现在“缅怀端明公,岂薄德与才。乞雨问山神,胡为亦迟徊。”这里,诗人赞扬了一位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官员(端明公),他亲自前往山神庙祈雨,但结果似乎仍然未能如愿。这不仅反映了现实中的无奈,也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接下来,“邻邦贤使君,道妙藏灵台。不待雨催诗,却以诗篇催。”诗人转而赞美另一位贤明的官员,他通过诗歌的形式,巧妙地激发了人们的期待和希望,预示着雨水即将降临。这种创新的方式,既体现了文学的力量,也反映了人们在困难时刻寻求精神慰藉的普遍心理。

最后,“伫听泻糟床,遥期衔贺杯。政理阴阳和,诚加金石开。馀波必及我,飘洒桐城隈。两郡桐青青,年丰廪崔嵬。普天望作霖,公盍归乎来。”诗人表达了对这位贤明官员的敬仰之情,并预祝他能够带来雨水,使得干旱得以缓解,农作物丰收,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希望这位官员能够回到自己的地方,继续施展才华,造福一方百姓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交织,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复杂心态和社会结构,同时也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