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畏路岂须悲失马,高冈谁为惜鸣凰全文

畏路岂须悲失马,高冈谁为惜鸣凰

出处:《答赵孝廉
明 · 卢龙云
满目风涛祇自伤,十年回首笑为郎。
含沙每恨形难见,下石翻愁计易长。
畏路岂须悲失马,高冈谁为惜鸣凰
樗材止合甘留滞,潦倒江湖忆庙廊。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卢龙云所作的《答赵孝廉》。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沧桑、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自身命运的反思。

首联“满目风涛祇自伤,十年回首笑为郎”,诗人以“风涛”比喻人生的波折与挑战,感叹自己在岁月的长河中独自承受着生活的风雨。然而,当他回望过去,面对曾经的“郎”(可能指朋友或某个身份),却能以一种略带戏谑的态度看待,显示出一种超脱与豁达。

颔联“含沙每恨形难见,下石翻愁计易长”,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他时常怀恨于那些背后暗算、使绊子的人,但又担心自己的防备过于周密,反而会助长对方的阴谋诡计。这里运用了“含沙射影”和“下石于人”的典故,形象地描绘了人际交往中的阴暗面。

颈联“畏路岂须悲失马,高冈谁为惜鸣凰”,诗人以“失马”和“鸣凰”为喻,表达了一种对人生挫折和机遇的淡然态度。“失马”源自《战国策》,意指失去良机或遭遇不幸;“鸣凰”则比喻才华横溢之士。诗人认为,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遭遇不幸,也不必过分悲伤;而真正的才士,即便身处高处,也无需他人怜惜。

尾联“樗材止合甘留滞,潦倒江湖忆庙廊”,诗人自比为无用之材,只能默默承受命运的滞留。尽管生活困顿,但他依然怀念庙堂之上的辉煌时刻,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的无奈与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不甘平庸、渴望有所作为的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象征与隐喻,展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社会关系以及理想追求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其独特的生命哲学与情感世界。

诗句欣赏